近日,在利津縣鹽窩鎮小牟里村的種植園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頭茬蘆筍。“蘆筍是一種多年生植物,種植一次能采收15年左右,每年3月到6月是蘆筍采收期,每天早晨和傍晚采兩遍,每畝產量在2000斤左右,平均價格每斤7.5元,畝均效益能達到1.5萬元以上。”小牟里村黨支部書記胡培禎告訴記者。
十幾年前,小牟里村就有種植蘆筍的習慣,當時市場行情差,賣不上價,后來改種傳統作物,農戶積累多年的蘆筍種植經驗也沒了用武之地。2023年,為改變“小麥+玉米”傳統種植模式,增加村民收入,胡培禎帶領村民在小牟里村建起了兩個蘆筍大棚。
與其他蘆筍大棚不同,小牟里村的蘆筍大棚里每畝地還埋入了2000多個金蟬苗。“蘆筍根系發達,鮮嫩多汁,可以更好地為金蟬提供水分和營養。金蟬和蘆筍都需要通風透光,保持濕潤,在溫度和濕度上有一定的共生性,可以同時管護。”胡培禎介紹:“明年到了金蟬盛產期,除了蘆筍收益,預計每畝地還能有3000元的金蟬收入,一塊地兩份收入,加起來近20000元。”
小牟里村這一模式的成功,開創了一條“土里土外”雙向增收之路。鹽窩鎮決定通過跨村聯建方式,在附近村大力推廣,實現規?;N植。今年,該鎮率先在小牟里村發展20個大棚,并輻射到周邊6個村,一個村先行發展10個大棚,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利津縣著力打造具有利津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大力推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2024年被評為全省鄉村振興督查激勵縣,“田園牧歌”片區入選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今年以來,利津持續從“三農”出發,向“振興”而行,以更強定力抓“三農”、促增收,激活共富驅動力,全力提升產業發展質效、鄉村建設成效、強村富民實效。
黨建賦能,激起鄉村共富浪花。利津縣持續加快推進共富鄉村建設,深化黨建引領共富鄉村建設,整縣制推進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加快共富公司、共富工坊等平臺提質增量,年內再投入3000萬元國有資金,助力不少于30個共富項目,實現年度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的村占比突破40%,帶動農民增收、鄉村致富。
同時,積極探索推廣土地托管服務等新模式,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精準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大力推動產業富民、技能富民、政策富民,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