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鮮美,口感清甜”“油脂很潤”……近日,第二屆煙臺長島“藍色糧倉”海上豐收節暨“優質海洋蛋白”論壇及深遠海溯源活動在南隍城島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國際認證機構及全球水產企業的150余名嘉賓為煙臺版三文魚(海水虹鱒)點贊。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介紹,2025年經海漁業的虹鱒總產量預計達2000噸。
在南隍城島東部海域,經海漁業設立了8座深遠海網箱,養殖虹鱒、真鯛、鱸魚、黑魚等不同的深遠海魚類。
“好水出好魚,為了尋好水走向深遠海。”郭福元表示,南隍城島坐擁渤海深處一級水質,年均8個月低溫期和32‰的高鹽度海水構建起虹鱒生長的天然溫床。68米見方的“經海005號”網箱在每秒1米的水流驅動下,每分鐘自動換水一次,遠超工廠化養殖效率。高頻率水流既保障水質潔凈,又促使虹鱒保持強運動量,形成緊實肉質;加之海底沙石密布、浮游生物豐富,養出來的海水虹鱒沒有土腥味。
2021年,經海漁業開始探索虹鱒魚“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先將優質鱒魚種在陸上養殖基地進行淡水繁育;再經過“鹽化”,使之適應海洋環境;最后,引入海水養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王彥豐表示,該模式成功解決了國內虹鱒魚無法自主繁育、完全依賴進口苗種等問題,并且突破淡水養殖資源不足的瓶頸,推動虹鱒魚從內陸走向海洋。
同時,經海漁業疊加深遠海智能網箱、國內最先進和山東省最大的專業飼料運輸船、國內首艘活魚養殖運輸船,以及將于今年5月投產的北隍城島三文魚加工廠,實現從育苗到餐桌的全程品質管控,降低了單位養殖成本,為國內三文魚深遠海養殖提供了煙臺方案。
2024年,經海漁業實現600噸海水虹鱒商業化量產。2025年,經海漁業將養殖規模擴展至4個智能網箱,共計40余萬尾海水虹鱒。
郭福元介紹,本年度首批海水虹鱒預計5月底小規模上市試樣,6月初至7月中下旬將正式規模化批量出魚。由于本批海水虹鱒入海時規格較往年更大,按養殖期初步推測,今年經海漁業海水虹鱒上市規格將主要為3.5KG(去臟重量),最大達4KG多(去臟重量),海水虹鱒產量預計為1500噸;疊加經海陸基循環水養殖基地500噸的預期產量,2025年經海漁業的虹鱒魚總產量預計將達到2000噸,同比去年增長超233%。
值得關注的是,BAP國際水產認證中國拓展總監王信在活動現場宣布,經海漁業南隍城島基地已通過BAP初審,預計5—6月份完成最終認證程序,屆時有望成為中國首個BAP認證海水虹鱒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