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商丘訊(李聯合 陸曉峰)“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是傳播愛的種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情懷就不能稱其為教師”這就是喬仕文校長對教育的理解,也是他信仰的教育理念。
2023年4月27日,在中國好人、全國學雷鋒貢獻獎獲得者姜國林老師的陪同下,我來到了仰慕已久的學雷鋒文化圣地----湖北宜昌,拜訪全國學雷鋒獎章獲得者、宜昌雷鋒中學、雷鋒軍校、三峽少年軍校創辦者喬仕文。
在喬校長和現任雷鋒中學陳雅文校長的陪同下,我們走進了他曾經澆鑄心血、播撒汗水的宜昌第十中學,也就是他親手孕育和打造的雷鋒中學。一進校園就可以看到高高的樓體上原軍委副主席遲浩田題寫的“宜昌雷鋒事跡展覽館”幾個工整有力的大字,整潔的校園里一座雷鋒的塑像高高矗立,喬校長告訴我,這是撫順著名雕塑家胡玉軍的封碑之作,而且胡老曾經見過雷鋒。
走進雷鋒事跡展覽館,幾個負責講解的學生已經等在那里,展覽館共分“前賢墨跡”、“光輝足跡”“追憶偉績”及雷鋒文化藏品等幾個部分,孩子們用他們清晰而又略顯稚嫩的聲音向我們講述雷鋒感人的事跡以及他們創建雷鋒中學的歷程,深情謳歌了宜昌人的雷鋒情緣。雖然對雷鋒的每一段成長過程和每一副照片都很熟悉,但我還是饒有興趣的認真傾聽,并一次次被感動。參觀完展覽,仕文又帶我們參觀了雷鋒協會陳實工作室。吃過午飯后,我們就匆匆離開了宜昌。因為時間有限,所以交流的也不是很多,臨行前,仕文校長送給我一本他寫的書,這本書是由冷寬將軍親筆題寫的書名、田永清將軍做的序——《播種明天》。我想,通過這本書,我會對喬仕文校長以及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有更多的了解,也會通過這本書走進他所創建的雷鋒中學、雷鋒軍校。
一周后,我讀完了這本書,感慨頗多,翻閱著那一頁頁閃耀著人類智慧之光、美好理想、堅定信仰、執著追求的文字,我仿佛穿過層層的歲月之門,看到了那遙遠的過去,看到了一個農家孩子跟在父親的身后,彎著腰,弓著背,在田地里“像牛一樣勞動”;看到了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為參加環城萬米長跑比賽,每天清晨,迎著初升的朝陽,奮力的奔跑在古城荊州的街巷;看到了一個心情惆悵的青年在大山深處,踩著崎嶇的山路,一戶一戶尋找那些失學的孩子;看到了一個躊躇滿志的壯年人在激情的向他的老師們描繪他宏大的夢想;看到了一個兩鬢染霜、年過半百的中年人還在繼續著他的夢想,為他熱愛的教育事業負重前行;又仿佛看到了一個耄耋老人在向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講述雷鋒叔叔的故事......
《播種明天》是一部成長紀實,記錄了喬仕文從小到大、從求學到工作、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校之長的成長歷程,也記載了一個普通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對教學方法與時俱進的探索,對人生夢想的執著追求,其中每一段人生都很精彩,都很勵志,年華盡管付水流走,但沉淀下了金子般的故事,跨越時空,向一代代后來人不停的講述。
喬仕文從1991年參加工作,始終沒有離開教育戰線,先后擔任過宜昌市第十一中學教師、宜昌市第十中學校長、宜昌市第九中學校長、宜昌市金海學校校長、宜昌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校長、宜昌市特教學校黨總支書記。30載的辛勤耕耘,留下了閃亮的足跡。他工作過的每一所學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的種子被他勤勞的雙手播撒,金秋的美景被他智慧的頭腦描繪,他不只是在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在耕種心田,塑造靈魂。
六年時間,他將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打造成全國知名的雷鋒中學,4年時間將第九中學創建成雷鋒軍校,一年時間將一所民營學校建設成文化氣息濃郁的歐陽修中學,又用五年時間,創建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創辦的三峽少年軍校,成功入選教育部三大重點研學基地。如今他又走向新的工作崗位,獻身祖國特教事業。
春風十里不如你,留下足跡最美麗。朝著歷史的方向,我們去追溯那一個個閃光的腳印,去探尋它成長背后的故事。
一個人做一件事很容易,只需要一時的想法即可,但是,讓一個人30年如一日的堅持,那就不容易了,需要一種力量,一種持久的力量來推動,這種推動背后一定有精神的力量作為支撐,我想,這就是信仰。信仰是精神世界中發出的巨大力量。它能托起沉淪的人生,點亮心靈的燈盞 ,給人一種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革命戰爭時期,信仰就是把生命和身體交給黨和國家,和平時期,信仰是對自己所負使命、承擔責任的忠誠與信守。
對于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信仰就是對自己選擇的人生方向、目標,做人準則,做事原則的堅持、堅定、堅守。
喬仕文作為一名獻身教育事業的工作者,他的信仰的文化源泉就是他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懷和個人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縱觀他的半生,始終以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以與人為善,無私無畏的價值追求對待生活和前途。這不正是雷鋒精神的體現嗎!這不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嗎!
在不同的工作階段,他一次次臨危受命,從一個薄弱學校到另一個薄弱學校,這就是信念的能量;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甘于奉獻,這就是大愛的胸懷,他不畏懼困難,自力更生,這就是忘我的精神,他勇于開拓創新,不等不靠,這就是進取的銳氣,這些不正是雷鋒精神的生動體現嗎,這不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嗎!
在十一中工作剛剛有起色,喬仕文主動請纓,放棄城市里優越的生活,到山區農村支教,這讓我想起雷鋒到鞍鋼不久,聽說弓長嶺礦需要人,但是因為條件艱苦,沒人愿意去,雷鋒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并且干出了成績,這也成為他工人歲月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成長經歷。
喬仕文為了找回流失輟學的孩子,一次次走進那些散落在大山深處破舊不堪的土磚瓦房子,滿含深情的勸說孩子的父母,只有讓他們接受更多的教育才會早日擺脫貧困,那是懷著怎樣的一種社會責任和對教育事業的主動擔當。
“他們是大山的孩子,更是大山的希望,他們的笑臉讓我明白了大山深處有最淳樸的愛,他們的眼神讓我們看到了山區教育的責任和大山未來的希望。”這是愛的流淌和力量。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大山深處的孩子是淳樸的,他們是大山的希望,這就是教育的責任。一年的支教工作雖然短暫,但卻對他的一生有著深刻而深遠的影響,也讓他認識到我國鄉村教育振興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第十中學被人們稱為宜昌市最薄弱的學校,教師紛紛要求調走,優質生源嚴重流失,師生普遍對學校信心不足。喬仕文校長的到來,讓這個正走向衰敗的學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源泉。于是,湖北省首個雷鋒中學誕生了。將一個生員匱乏的學校徹底改變了面貌,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他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又邁出了新的步伐,接任第九中學校長一職,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他沒有抱怨,再次創新,創建宜昌首個雷鋒軍校。讓前途迷茫的學校走出困境,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四年后,他再一次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擔任民營學校金海學校的校長,又創造性的提出建設歐陽修學校,將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給學校賦予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正如他在書中所說,”選擇歐陽修文化建校育人,其目的是想通過歐陽修作為支點和紐帶,構建學校的文化系統,讓校園文化的根深深扎進中華民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土壤里”。
這時,宜昌市創建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他又成為了校長的不二人選。面對不熟悉的基建工程和研學領域以及有限的資金,他又從頭開始,敢為人先,帶領全體職工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創辦了三峽少年軍校,并且成功入選教育部三大重點研學基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們看到風光的表面,卻不知背后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冥思苦想,多少道艱難險阻。
2018年夏天一個周六的中午,在家里剛剛吃過午飯的喬仕文看著窗外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從天而降的暴雨,他的頭腦中不停的閃現出正在建設中的基地,基地的建筑物都是修建在最低洼處,一條長長的土墻剛剛砌好,如果出現山體滑坡,一種不祥的預感,讓他再也呆不住了,電閃雷鳴中他沖出了家門,駕車直奔基地。一處處查看,關閉了電閘,清理了垃圾,疏通了排水通道,又帶領全體教師搶運了桌椅,淘盡了積水,擦干了器械,一直戰斗到暴雨停歇。結果,木質裝修的少兒劇場保住了,保管室里的物品保住了,實訓器材保住了,教室里的桌椅保住了。看到這一幕,讓我想起了雷鋒帶領工人們在雨中搶救水泥,不顧個人安危,不惜拿出自己的棉被。這不就是我們當代的雷鋒嗎,這不就是我們身邊的雷鋒嗎?
種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喬仕文在創建雷鋒中學、雷鋒軍校、三峽少年軍校的過程中,得到了上級領導、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喬仕文校長的感召下,遲浩田、冷寬、田永清、高學敏、劉德全、李光祥等眾多將軍走進了宜昌;董興喜、姜國林、黃德寶、魯國平等一批國內有影響力的雷鋒藏品收藏家走進了宜昌;喬安山、季增、趙明才等一批雷鋒生前戰友走進了宜昌;郭明義、孫茂芳、高玉寶等一批道德模范走進了宜昌;雷鋒生前的領導、工友、輔導過的學生走進了宜昌,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關心教育事業,熱愛雷鋒文化的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士走進了宜昌,他們為喬仕文校長的執著而來,他們為祖國的明天而來,他們為雷鋒精神而來。
2020年,喬仕文再一次背起行囊,義無反顧的走進了特教學校。
辦有靈魂之學校,育有擔當之學生,這就是喬仕文校長,作為一名普通教育人的夢想。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書中也流露出喬仕文對教育的困惑、對學生的擔憂。“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知識卻沒有文化,我知道,這不是某一兩所學校的錯,這是我們所有校長們的悲哀和失職,因為我們教育人心中早就被利益、名譽、地位塞得滿滿的,卻沒有給信仰和信念留下適當的空間”。
30年,彈指一揮間,他一次次出發,踐行他的教學理想,用行動圓他的教育夢。夢想照亮現實,有夢想就會有未來。
30年,滄海桑田,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用他的探索和行動,為以雷鋒精神辦學育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開展學雷鋒活動,建設雷鋒基地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踐行雷鋒精神,就是要像雷鋒那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把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用于服務人民,以助人為樂、我為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服務于社會,以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以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對待工作和生活。
“信仰的天空是火熱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進宜昌,走進雷鋒學校,走進喬仕文的雷鋒世界,像他那樣,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以雷鋒為榜樣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踐行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我們相信,雷鋒精神必將為構筑中國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強健民族氣魄提供精神給養,雷鋒精神也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之源、力量之源。
星光不負趕路人,時光眷顧勤奮者!我們祝福喬仕文,愿他的教育夢想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