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安市西寺莊鄉東萬安村廣闊的山上,時常聽到此起彼伏的“哞哞”牛叫聲,回蕩在藍天青山之中,給空曠的山上帶來一種別樣的生機。
“別看現在處處‘牛’聲鼎沸,當初選擇養牛卻實屬無奈。”“牛司令”張海書將往事娓娓道來。
不挖礦了?養牛!
今年61歲的張海書曾是西寺莊鄉有名的礦老板,腳下的牛場就是張海書當年承包經營的鳳凰山鐵礦分礦。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和鐵礦石資源的逐漸枯竭,張海書的企業遇到了瓶頸。繼續干鐵礦已然不可能,但是一夕之間遣散所有工人他也于心不忍。考慮再三,憑借著超人的膽識,張海書開始摸索轉型發展之路。經過多方學習考察,2015年,他下定決心,還是這塊地,還是這幫人,不挖礦了,開始養牛!
困難來了?解決!
隔行如隔山,從“礦老板”到“牛老板”,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但靠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張海書都堅持下來了。
“這個牛的品種叫西門塔爾,作為肉牛,它體格大、生長快、肌肉多、脂肪少,適合咱們飼養。”選好了品種,牛的口糧成了大問題。多年的經商經驗,讓張海書盯上了村民地里的秸稈。經過多次與西寺莊鄉政府和村委會溝通協商,張海書出資22.5萬元購買了專業的收割粉粹機,同時雇傭當地村民幫助農戶收割粉粹秸稈。他這一“盯”,秸稈變廢為寶,不僅為當地農戶免費清理莊稼地,還解決了因燃燒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一舉數得,大家都很滿意。
秸稈收回來了,怎么儲藏?張海書逐漸摸索出了門道。他建了2560立方米的青貯池,將收來的秸稈存入池內,通過無氧發酵的方式,把秸稈等處理后變成青貯飼料。這種又酸又甜的味道,可是牛的最愛。
專業薄弱?學習!
別看現在養牛場里的工人個個都是養牛高手,他們的“前身”可都是原來礦上的工人。從養牛界的“青銅”到“王者”,那可是一場場硬仗拼出來的。2017年,牛場的牛兒們全部被傳染上了口蹄疫,他們大眼瞪小眼全無辦法,最后還是聘請專業的獸醫打針、輸液,才度過這場危機。這件事讓張海書意識到專業技術的重要性,在明確了分工后,他從外地聘請了專業的養殖人員,手把手地對工人們進行了專門的技術培訓,耗時兩年,這群“散軍”終于進階為養牛“正規軍”。
養殖廠總經理王秀峰原來負責鐵礦的跑外業務,對養牛一竅不通,現在可是擔負起了獸醫的職責,在他的照料下,養殖廠的牛牛們別提多健康了。
發展方向?振興!
現在養殖廠的規模越來越大,已經有超過320頭牛了。為了讓養殖廠能夠健康穩定發展,張海書還探索出“秸稈喂牛——牛糞還田”的循環養殖模式。牛糞還田既能給土地施用有機肥培肥地力,又能解決環保難題,將養牛場逐步推進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軌道。
“這幾年,只要村民們需要,牛糞都是免費用的,甚至有的直接給拉到地里。”張海書說道。
王秀峰
武安市健維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
接下來,我們養殖場將持續擴大養殖規模,帶動當地農民群眾發展肉牛養殖,壯大農村畜牧業,改善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郭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