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武安市陽邑鎮北叢井村,只見四通八達的水泥路、各種主題文化墻繪、五顏六色的路邊花、綠樹成蔭的風景樹、干凈利落的農家小院、因地制宜改造的農村菜園……處處皆美景,戶戶綻新顏。而北叢井村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只是該鎮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近年來,陽邑鎮做強選舉優秀帶頭干部、加強網格化管理、制定村規民約、評選村內典型代表、進村入戶普法調解等工作,鎮、村干部齊發力,不斷完善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機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
制定村規民約,激發治理“新動能”。“有了這些‘條條框框’,一目了然,我們老百姓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你看我們北叢井村現在,居住環境變好了,街坊四鄰也相親相愛的,別提多好啦。”談起村里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北叢井村村民滿臉自豪地說道。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村規民約是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的有效載體。近年來,陽邑鎮北叢井、龍務等18個村黨支部把村規民約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立足本村實際,不斷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實現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推動村級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根據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相關要求,我們村設立了很多明細規定:如今門口除了可以放垃圾桶外,其他一切雜物均不允許堆放……同時制定相應的獎懲規則,凡有家庭成員違反本村規民約的,該家庭當年不能參加各級各類先進評選,讓老百姓真正認識到,村內的各項工作和自家享受的福利待遇息息相關,讓村規民約深入民心,才能真正管理好村莊。”北叢井村黨支部書記田利斌介紹道。據悉,該村的村規民約從1999年制定,至今已修改4次,通過這些接地氣、易理解的條規,該村讓村規民約不再浮于“墻上掛掛、嘴上說說”,使村民的思想由“等、靠、要”轉變為“搶、抓、干”,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多次在鎮級人居環境整治觀摩中獲紅榜,讓文明鄉風真正的“走”進百姓生活、“住”進百姓心田、“飛”入百姓家門。
強化網格管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早上八點,龍務村網格員古利軍便開始了網格內街頭巷尾的巡查工作,對發現的垃圾沒有及時清運、村民雜物占道等問題,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手機,將情況上傳至網格工作微信群,工作人員隨時掌握動態隨時解決問題。正當古利軍巡查快要結束時,本村的一位老人郭海軍找到了他,想讓他再幫忙帶藥。據介紹,郭海軍是一名退伍軍人,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藥,因為他無兒無女,所以該村的支村“兩委”工作人員,便承擔起郭海軍日常買藥、住院報銷、繳納養老醫療等工作。而這僅僅是陽邑鎮“網格+代辦員”工作的一個縮影。據悉,近年來,陽邑鎮不斷創新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統一設置“大網格+網格+小網格+微網格”四級網格架構,共配置12個網格片區,24個二級網格及若干個小網格。同時,建立25個微信矩陣群,確保全鎮村農合養老繳費、燃氣安全等各類日常工作推送消息傳達到位、管理到位、落實到位。該鎮24個行政村成立了網格組織機構,選聘專職網格員,依托信息平臺和走訪入戶,對網格內的孤寡老人、困境兒童、低保戶、重度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人員實行常態化走訪。該鎮政府所在地各類經營門市650余家,均全部按照網格進行分包,了解生產生活狀況,提供親情化管理服務,實現了“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此外,該鎮通過網格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排查各類重點人員、安全隱患、治安管理、入戶宣教、開展志愿服務等其它工作的效率。
加強文明建設,破解鄉村矛盾糾紛。晚上7點多,一串串笑聲飛出陽邑鎮北叢井村田芳家的大院里,田芳正在給年邁的婆婆洗腳。田芳一邊擺弄著手里的盆和毛巾,一邊給婆婆講著村里近來發生的好事,說是婆媳更像母女。田芳與丈夫田煒2006年登記結婚,婚后不久,公公便相繼查出尿管堵塞癥和尿毒癥。公公的病重給本就不富裕的家里雪上加霜。田芳不僅沒有抱怨,還把孩子滿月錢和婚前積攢的私房錢全部拿出來給公公治病。十幾年來,她和丈夫不僅承擔起公公吃藥打針、住院治療等全部費用,還盡心盡力伺候公公的起居飲食吃喝拉撒。她不辭勞苦,任勞任愿,侍奉孝敬公婆的傳統美德被村民信服,2020年,她胸戴大紅花,被陽邑鎮評為“十佳好兒媳”。農村的很多矛盾集中在贍養老人、婆媳關系等家務事上。“婦女半邊天”,陽邑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郭元平認為,把婦女工作做好了,涉及家務事的問題就能破解了。據介紹,陽邑鎮鎮村領導定期組織熱心人員,入戶登門宣傳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同時著手準備開展“十佳孝順兒媳”“十佳好婆婆”等一系列評比活動。公婆也是爹娘,誰都有老的一天,思想疙瘩一解開,好風氣濃起來,很多婆媳關系越來越好,妯娌之間越來越親,鄰里之間越來越和諧。2018年以來,陽邑鎮每年都會評選出各行各業的道德模范10余人,以典范帶動引領鄉風文明。(郭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