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
河北省谷子優勢產區
中國小米之鄉
文化底蘊深厚
產業優勢卓越
1933年,首次發現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1973年開始考古發掘,發現房址、灰坑、糧窖等四百多處,出土骨器、陶器、祭祀品等文物萬余件,遺址谷子儲量14萬斤,粟、黍的出土,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將武安谷子的種植歷史上溯至8000年前;家雞的飼養、核桃的栽培、黍的種植堪稱世界最早;磁山文化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發祥地,黍的起源地,開啟了中國粟文化的先河,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里程碑,揭開了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嶄新的一頁。
磁山遺址出土的黍、粟標本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一代代武安人在豐饒的沃土上耕耘不輟,世代相傳,用辛勤與智慧讓粟文化名揚天下。
武安,地處太行山東麓,晉、冀二省交界地帶,是河北省種植谷子面積最大的縣級市,也是河北省谷子生產優勢產區。這里的氣候溫暖,光熱豐富、雨熱同季、旱寒同期、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全市糧田處于褐土地帶,土層深厚,結構良好,易于蓄水保墑,排水通暢,適宜谷子生產,常年種植25—30萬畝,畝產300公斤,總產達到7—9萬噸。
武安小米與中國農科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簽訂了院地合作協議。劉旭院士和谷子首席科學家刁現民先生,多次到武安指導工作,省谷子研究所的專家更是長期指導武安谷子全產業鏈生產,推廣谷子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十余項;生產上全部推廣冀谷42、冀谷168等優質谷子新品種,按照綠色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管理,小米品質全部達到國家一級優質米標準。
圖片
武安市現有三家小米特色主導產業的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其中同會現代農業園區是省級精品園區,創建了河北省大而特(谷子)精品示范基地和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采用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形成了谷子生產、谷?利用、畜牧養殖、小米加工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并充分挖掘粟文化、商幫文化,創建商幫古鎮休閑生態旅游精品路線,建成種、養、加、游一體化,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武安谷子產業也列入河北省重點發展的12大產業集群之一。
小米加工上建起了規模化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達8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75%以上。創建了“綠洺源”“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米鄉樂”“楊氏田鄉園”“裕豐”等小米品牌,其中“磁山粟”“米鄉樂”被評為河北省優質小米品牌。
武安小米色澤鮮亮,粒小,糊鍋易爛,入口綿甜糯香,營養價值極高,蛋白質含量約為11.2—14.3%,高于大米和玉米,粗脂肪含量3.0—4.6%,略低于面粉,十倍于大米,氨基酸種類齊全,特別是人體所需要的色氨酸、蛋氨酸的含量很高,每百克小米中含色氨酸192毫克,蛋氨酸297毫克,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暖胃養人,舒緩筋骨,止煩解渴,益氣補中,常年食用可延年益壽。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農業部門的積極努力下,武安小米獲得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河北省十大區域公共品牌”等重要榮譽,產品通過各大超市、“互聯網+”和保稅物流中心等渠道,銷往東北、京、津、華東、華南等地,實現訂單銷售。
武安小米正積極打造全產業鏈條,引進谷種繁育公司,新建育種基地;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組建科研單位、創新團隊與企業產業化聯合體;順應大食物觀,研究開發小米產品,重點開發小米酒、小米粉、小米掛面、小米醋等深加工產品,提高小米產品附加值。
一粒粟,傳遞著遠古先民的低語,激蕩著歷史的塵埃;一粒粟,哺育著華夏兒女,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厚重。
武安小米
從武安磁山到黃河流域
從華北平原到中華大地
沿絲綢之路走向全世界
未來
武安將繼續深挖“磁山文化”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讓中華粟文化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
永續輝煌
(智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