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新鄉 > 正文

新鄉獲嘉:一河兩閘通三市 曾攜衛水達天津

來源:相約新鄉編輯:管玲玲 發布時間:2020-08-11 09:52:13

  “河流曲曲轉,十里還相喚。

  那比下江船,揚帆忽不見。”

  在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的《衛河四首》里;在夏秋之交衛水(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河畔的林蔭下;在古運河(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的碧波和合河石橋(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的倒影中,我們溯流而上,來到同盟古邑的獲嘉,在蟬鳴和流水的合奏里,尋根問源,探訪衛河(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的主要源頭之一“大沙河”。

  一 久聞其名今初識 鳥鳴林蔭水正好

  說起大沙河,新鄉的親們尤其是延津、衛輝(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的讀者可能第一反應是東大沙河,還會期待年底要竣工的東大沙河8公里多的沿河景觀公園。但是咱們今天表的,是衛河的主要源頭之一,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的另一條大沙河,獲嘉(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當地習慣稱之為“西大沙河”。

  作為衛河的一條支流,也是其主要源頭,大沙河和運糧河、大獅澇河、峪河、石門河等等,與衛河干流一起,都屬于海河流域。啥也不說,先上一幅小編根據地圖繪制的大沙河水系示意圖,讓各位先睹為快,對這幾條河流有個整體概念。

  查閱獲嘉水利志發現,大沙河和衛河一樣,原本都是山洪河道,并沒有固定河槽,后來經過千百年的洪水沖刷和人為地修筑堤岸導流,才有了如今相對穩定的河床。

  西大沙河從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起源,穿越太行山,經博愛縣、焦作市區、修武、獲嘉,沿獲嘉、輝縣(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界東流,在獲嘉照境鎮安村北和新鄉縣(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合河鄉西北永康村附近與共產主義渠(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匯合。河道全長115.5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內20.5公里、焦作境內長74公里、新鄉獲嘉境內21公里,流域面積2688平方公里。

  同行的獲嘉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大沙河左岸承泄太行山區洪水、右岸承接沁河以北的平原澇水。坡陡、流急,解放前幾乎沒有固定河槽,沿河災害頻繁。新中國成立后,連續多次對大沙河進行疏浚,對右岸堤防進行加固,如今,大沙河的排澇標準為兩年一遇,防洪標準上升為二十年一遇。從焦作修武進入獲嘉,經黃堤、位莊、照鏡三個鄉鎮以及新鄉市西工區地段,涉及17個行政村,95平方公里范圍。左岸因為承接輝縣太行山(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區山洪,沒有堤防。

  驅車穿過獲嘉縣城,沿中鋁生活區主干道一直奔向西南,在焦作修武縣郇封鎮官司橋村和新鄉獲嘉黃堤鎮的學地馬廠村之間,順著田間小道北上,幾分鐘便可登上大沙河右岸大堤。

  雖然大堤并沒有黃河大堤那么雄壯,相比之下還有些苗條,但是在平原地區廣袤的田野阡陌間,三四米的高度也是鶴立雞群,非常顯眼。成排的楊樹整齊地站在堤肩和堤坡上,與大堤一起將河水與莊稼分割開來。由于眼下正值雨季,尚未硬化的大堤有些泥濘,大沙河的河水也比平時多出不少,幾乎與河床齊平,吻到堤坡樹木的腳跟。

  對岸便是一河之隔的輝縣市。沿著大堤向上游前行不到一公里,便來到焦作市修武縣和新鄉市(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獲嘉縣的交界,一座國務院2016年新立的界碑,清晰地將兩地劃分開來。

  界碑以東,便是新鄉獲嘉的黃堤鎮,堤南大片齊人高的玉米正憋著勁長穗,孕育豐收的希望。幾個農民正在地頭辛勞,用水泵將地里的積水抽出,沿著不同的支排,把多余的雨水排到大沙河里。

  從交界處折返,沿著右岸大堤一直向下游前行,沿途有不少的提灌站和排渠,積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河床里。水利局的工作人員說,為解決沿岸群眾灌溉需求,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獲嘉境內大沙河的右岸相繼建了16處小型抽水提灌泵站,目前還有一半在正常使用,保障沿河的上千公頃耕地旱能澆、澇能排。

  二 一界兩閘融三水 夜雨寺望吳澤陂

  “小心,剛下過雨,堤滑。”

  “沒事!”

  看到有一處流水從大堤的南側蜿蜒而來,匯入大沙河,我便急忙下堤,想走近一探究竟。結果水利局工作人員的提醒話音剛落,我便在堤坡上摔了一個屁蹲兒,弄了一身泥。看來是大沙河急于讓我給它樹碑立傳,和我來了一次親密擁抱。

  書歸正傳,這條匯入大沙河的支流叫大獅澇河。說起它的來歷,正是大沙河、沁河流域人民飽受洪澇災害的一個見證。據史料記載,清朝同治年間沁河決口6次,民國期間也多次決口。特別是1947年,國民黨為阻止解放軍渡河南進,扒開武陟三陽鄉大樊村附近的沁河大堤,淹地38萬畝,造成53個村莊受災,5.7萬人無家可歸。從此洪水漫流數年,最終沖刷侵蝕形成一條天然河溝,因為發源于武陟縣大樊村,經修武縣進入獲嘉縣獅子營村北,在位莊閘上游270米處匯入大沙河,所以被稱為大獅澇河。

  根據河旁矗立的縣級河長公示牌得知,大獅澇河全長44.2千米,在獲嘉境內有12.2千米,沿途接納了運糧河、四清排、官地澇河、宣高排等河渠,平時主要接納上游和沿途生活污水,汛期時用于排澇,如今經過整治后,水質基本滿足沿途農田灌溉需求,是大沙河的一條主要支流。

  說完了大獅澇河,咱們接著表表大沙河的另外一條支流運糧河。查閱修武、武陟縣志得知,運糧河發源于焦作市博愛縣月山鎮的七方村,向東、向南穿過縣城西部,順流南下,流經月山、清化、孝敬、金城4個鄉鎮30余個行政村,然后進入武陟縣,彎彎曲曲一路向東北而去。最后在焦作市山陽區的北高村附近匯入大沙河,全長約50公里。

  運糧河作為大沙河(衛河)的支流,是衛河的主要源頭之一,流經修武的運糧河還是隋朝京杭大運河永濟渠的一條重要分支。運糧河簡稱運河,在歷史上它還被叫作預河、豫河、小丹河等,在博愛縣還被稱為蔣溝。

  自明代開始,因其下游入衛河直達天津,且以漕運為主,故最終得名為運糧河。

  修武舊志記載:“預河即小丹河,舊在縣南五里和,嘉靖年間改流縣北;萬歷十三年,知縣朱政改流縣南,附城而東,經獲嘉入衛。”

  歷史上的運糧河是條水上交通的大動脈,寬度是現在運糧河的10倍,可以并行兩艘大船,每只船可以裝三萬斤煤。每到春水上漲之際,綠柳沿堤,風景優美,時聞舟人談笑之聲,沿岸城鎮商貿興隆,熱鬧非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武知縣張明遠奏準,除航運之外予以灌溉,開啟了運糧河灌溉農田的歷史。1905年,英商福公司修通道清鐵路(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后,隨著河運的衰退,運糧河修武境內的碼頭和煤場逐步衰落倒閉。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新鄉專區曾在修武成立運河管理局,負責博愛、武陟、修武、獲嘉4縣的運河治理與灌溉農田工作。當時4個縣共可灌溉農田4萬畝,其中修武可灌溉農田2萬畝。運糧河還具有排泄洪水功能,最大過水斷面可達30立方米/秒。1959年冬,修武縣開始實施引黃工程和開發治理大沙河工程,具有千年歷史的運糧河從此告別歷史舞臺。

  從運糧河的歷史氤氳中走出,我們繼續在大沙河的堤岸上行走。在獲嘉照鏡鎮的安村北側,靠近新鄉縣合河鄉西北永康村西,大沙河迎來了第三條河流——共產主義渠。不過這次不是大沙河吸納別人,而是主動兼容并蓄,將自己的河水毫無保留地全部并入了共產主義渠。

  了解了大沙河的“三水”,接下來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橫跨大沙河的“兩閘”(馬廠閘和位莊閘)。在馬廠村附近的大沙河河道上,筆者首先見到了橫跨大沙河,掩映在綠樹和莊稼中的馬廠閘。

  離馬廠閘還有上百米遠,便可望見八個吊起的閘門,還有紅磚墻上醒目的“團結勝利橋”等幾個醒目的水泥大字,時代感強烈。

  走近發現在閘門右前方的堤岸上,還有一個同時代的支排閘門,“興修水利 奪取豐收”的標語和馬廠閘上的字樣相呼應,讓人一下子回到那個熱火朝天修水利,誓要為國多產糧的激情年代。

  在橋頭閘門的墻體上,至今還保留著當時修建馬廠閘的碑刻。1971年11月6日,當時的獲嘉縣獅子營人民公社141名社隊干部和民兵戰士主動請纓,自己設計施工;克服嚴寒,連續奮戰了5個多月,在1972年5月13日,勝利完成了這座長26米、寬8米、高8米的8孔攔水節制閘。

  位莊閘雖然沒有馬廠閘高大雄壯,但同樣也是那個時代獲嘉人民興修水利,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一個見證。位莊閘的修建時間略早,從1970年春開始,當年年底就竣工使用。是當時獲嘉位莊公社自己籌資5萬元,加上水利局補助的1.8萬元修建而成的。一共7孔,每孔凈跨3米,高4.3米。

  到1978年,全縣大規模疏浚整治大沙河時,新增了2孔;1984年冬天,將最初的7孔木閘門,更換為9孔鋼筋混凝土弧形閘門,可灌溉農田一萬畝。

  如今,這兩座閘門依舊挺立在大沙河上,見證著衛河上游的潮起潮落,追憶著往日的舟楫繁華,2012年被獲嘉縣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值得人們珍視的文化遺產。

  過了位莊閘不久,在位莊鄉劉莊村附近的大沙河旁,有獲嘉舊八景之一——三橋夜雨。廟里有一通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重修三橋之記》石碑,碑文記載:“獲嘉縣有八景,三橋景之奇者,即志所謂三橋夜雨者……昔嘗聞老人云,當夜深寂寞之時,地辟景幽,萬籟無聲,靜而聽之,恍若有雨瀟瀟然……”

  又有清同治五年《夜雨寺地臨記》碑,碑文記載:“嘗聞三橋夜雨寺若乃獲邑八景之一,載存縣乘勝地名區也,夫南澤映月北寺聞鐘,至佘邑人猶傳為美談焉,……忽聞有聲自窗外來者,佘側耳聽之,淅瀝之聲忽徐忽急,昔陸放窮有云小樓一夜聽春雨誠佳句也。……”

  如今,夜雨寺被一條橫跨大沙河,去往輝縣方向的鄉道分隔開來,成為龍王廟、平安寺和夜雨寺三座寺廟,規模也小了許多,和民房幾乎無異。筆者到來時,正是午后兩點多鐘,天空又下起了小雨,似乎是讓我提前感受這“三橋夜雨”的魅力吧。

  說到三橋夜雨,就不能不提其所在的“三橋陂,亦名太白陂”,也就是孕育成就了太行山南獲嘉、修武等眾多城市文明,卻謎一樣消失的天然大湖泊——吳澤陂[bēi]。

  吳澤陂,天下九藪[sǒu]之一。三國曹魏時期的地志《魏土地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澤陂。南北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西則長明溝入焉。”。《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藪?吳之具區,楚之云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吳澤陂,是當時天下九大超級湖泊之一,氣勢震撼,聞名于世。

  澤陂、吳陂即吳澤陂的簡稱,修武城在隋以前即今天的獲嘉縣城。魏晉長度折算今天長度,二十里外的吳澤陂即在今天獲嘉縣西北9公里左右的輝縣、獲嘉交界穆小營、漁村一帶,獲嘉、修武之間,包括輝縣在內的浩渺區域。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吳澤陂上流主要是長明溝,即今天的小丹河(運糧河,也就是大沙河的組成部分),從焦作沁陽、博愛開始,北部接納太行山的寒泉水,南部接納黃河北岸外的蔡溝水,一路匯入吳澤陂。吳澤陂之下,湖水東流成河為八光溝,注入清水,即今天的衛河。經新鄉、衛輝,至淇縣與淇河匯集入白溝,穿越華北平原,在天津奔流入海。

  到了明代,由于氣候變化和水利改造,吳澤陂面積縮小,逐漸分化為修武的吳澤陂、宣王陂,獲嘉和輝縣區域的三橋陂等至少三個小湖泊,并最終消失。

  三 永濟渠繞七馬廠 西工展翅沙河旁

  人民因水而聚,文明因水而興。

  大沙河和衛河一起,不僅滋潤了兩岸數以萬畝計的良田,更養育了稠密的人口。在獲嘉和修武交界,沿著大沙河和昔日運糧河(永濟渠)就有一溜七個馬廠村,見證了昔日大運河的繁華和鼎盛。

  從地圖上看,這七個馬廠從西往東分別是學地馬廠、富馬廠、趙馬廠、李馬廠、中馬廠、南馬廠、北馬廠,其中前四個馬廠又統稱為西馬村行政村,而南北馬廠則以運糧河(永濟渠的一段)相隔。

  老家就是中馬廠的獲嘉縣文聯趙清川老師介紹,公元608年,隋煬帝修大運河,同時修通了勾連沁河與衛河的運糧河,引黃河、洛水過洛陽、武陟、博愛、修武,通過今天的中馬廠,再經大沙河與衛河相連。后來,該河湮塞,廢用。《修武縣志》載,1959年6月,運糧河修武段在停航六十余年后又正式復航,過獲嘉經衛河到新鄉,直達天津,共貫通3省、5市、30個縣,總長1100多公里。這條運糧河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濟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此時吳澤陂水已退去,成為一片荒地。當時的懷慶府(今溫縣)鎮臺把這一帶當作牧馬場。公元1372年,即明洪武四年,馬廠的先民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修武縣官司村。(《修武縣志》記載,明初一家姓趙的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因趙家世代為縣紳,附近村莊的農戶一有糾紛,都喜歡到這家來解決問題,一般問題不需去修武縣城就可解決了,所以久而久之故將此地取名為官司村。)后來,趙家的一支人又遷入當時的牧馬場居住,開荒種田,逐漸形成村落,村落有五個,分別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馬場。中馬場居于正中,便稱為中馬場,而后,馬場演變為“馬廠”,又逐漸分化為今天的七個馬廠。

  從馬廠村再往東北方向幾里地,便是新鄉市西工區的招民莊村。這個村原來叫小段莊,后因為反抗鄰近寺廟的惡僧欺壓,招納民眾聚集于此,改名為招民莊。再往東,便是原本位于吳澤陂附近的魚池村,因村內坑塘密布,像一個個養魚池,因此得名為魚池村,現分化為前中后魚池三個自然村。

  當然,沿著大沙河一路東行,還有許多與之相關的村落,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在這些村落之間,還有一個重量級的存在,那就是伴隨著國家重大戰略決策而誕生的新鄉市西工區。

  西工區是隨著中州鋁廠的興建而設立的。中州鋁廠是國家“七五”、“八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是“五〇”工程(50萬噸電解鋁項目)的配套企業。1984年,“五〇”工程立項,計劃投資124億元人民幣,按照總體規劃,西起焦作市,東至新鄉市,跨區建設中國最大的鋁工業基地。

  1987年,作為配套的中州鋁廠獲嘉生活居住區開始設計建設。1988年7月,奠基破土動工。1991年11月,新鄉市人民政府根據“五〇”工程總體規劃和發展前景,考慮到獲嘉縣獅子營一帶將成為新鄉市西部的重要工業區域,于是將中州鋁廠生活居住區定名為“西工區”。與此同時,市政府成立新鄉市人民政府西工辦事處,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承擔地方政府職能,服務中鋁,發展新鄉,直屬市人民政府領導。

  1996年6月,新鄉市人民政府西工辦事處更名為“新鄉市人民政府西工區管理委員會”,中共新鄉市人民政府西工辦事處委員會更名為“中共新鄉市人民政府西工區委員會”。2002年7月,西工區黨委由隸屬市直工委直接劃歸市委管理。同年9月1日,獲嘉縣黃堤鎮的花莊村、史莊鎮的后莊村和位莊鄉的招民莊村劃歸西工區代管,管委會設在中州鋁廠社區。

  如今,經過二十多年的積淀發展,新鄉市西工區已成為鄭州、新鄉、焦作三地的交通核心區,中原城市群“新焦濟”豫北工業走廊的產業帶動區,形成了以旅游、煤炭、糧食、化工、紡織、電力、鋁業等為主的產業集群,生態優美,環境宜居,成新鄉市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極。

  青山白浪,萬重千疊。走過千百載光陰,西大沙河與兩岸的數十萬民眾一起走進了新時代。如今,獲嘉縣委、縣政府對大沙河河道進行了整修拓寬,并在沿岸建起了濱河步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2020年1月,省政府舉行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新聞發布會,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要求,編制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我們相信,大沙河一定會乘著這次歷史機遇,和衛河共渠一起,煥發青春,擁抱榮光,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亚洲香蕉线观看视频 | 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 |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香蕉 | 一级激情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