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南新鄉的年輕中學教師,從不熟悉農村工作生活環境,到扎根基層、情系群眾,他用自己的無私奉獻,成為群眾愛戴的駐村第一書記……
他叫劉鴻祥,今年38歲,是封丘縣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7月,由于原封丘一中駐前老岸村第一書記因身體原因需調回原單位,學校也需要選派一位新的第一書記,當學校領導找他談話時,劉鴻祥沒有絲毫遲疑,響應了上級黨委的號召。就這樣,劉鴻祥來到黃德鎮位置偏遠的前老岸村駐村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由于過去長期以來村內干群關系尖銳,作為“第一書記”,劉鴻祥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強干群之間的聯系。
從入村之初,劉鴻祥口袋里常年裝有一個小本子,在村里一家家的拜訪,一戶戶的串門,聽取意見,了解需求。事實證明,經過走訪,不僅摸清了底數,也使動態調整過程和精準幫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極大提高了貧困戶的滿意度和一般農戶的認可度。
黃德鎮前老岸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鴻祥:在走訪中,群眾普遍反映村小學門前道路還是土路,嚴重影響學校師生出行,村東頭還有11條胡同道路下雨無法出行。我多方奔走,爭取資金80余萬元,為村內修建道路6000平方米,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劉鴻祥駐村兩年來,黃德鎮前老岸村的道路硬化了,墻體美化了,街道綠化了,路燈亮起來了,村委會新修了,活動廣場建成了。這些新變化讓一門心思撲在扶貧攻堅上的劉鴻祥,忘記了什么叫苦什么叫累,也讓他對家人的虧欠有了少許的釋懷。
劉鴻祥回憶道:“2018年12月12日,是我最難忘記的一天。父親因深靜脈血栓引起左腿潰爛,此時右腿也被感染,急需去省級醫院做手術,而此時的脫貧攻堅工作也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當看到同志們奮戰在扶貧一線上忙碌的身影,我悄悄撕掉了手里的請假條,跟遠在上海的姐姐打電話,讓她放下手里的生意,帶父親去鄭州看病。在父親住院的十八天里,我也只去了鄭州一次,那一次是和醫生探討手術方案并必須由我簽手術風險通知單。”
付出終將獲得回報,在劉鴻祥的帶領下,前老岸村也從2018年貧困發生率30.8%,降至了如今0.27%。但劉鴻祥的工作并未結束,他依然保持著年輕人特有的沖勁,繼續帶領大家發家致富奔小康。
劉鴻祥說,作為第一書記,只有和貧困群眾一道,才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在基層這所學校,只有以真摯的付出,才能增進黨群魚水情、架起干群連心橋。駐村兩年,他無怨無悔,就像在他在工作日志自我激勵的那樣:“如果我有兩倍的生命,我也愿意把它奉獻給黨光榮的扶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