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新鄉 > 正文

新鄉“招牌”,家的味道!甜飯、糊涂面條、大燴菜......

來源:相約新鄉編輯:管玲玲發布時間:2020-08-13 10:17:45

  有句老話說:“要吃家常飯,要穿粗布衣,知冷知熱結發妻”。

  家常養人!故鄉的家常飯,是一種牢固的味覺記憶,與人偕老......

  新鄉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原陽(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的大米,延津的小麥,太行山上的小米、玉米......即便是物質匱乏、靠天吃飯的那些年,新鄉的“巧婦”們依然能把日常的粗茶淡飯做出花樣,讓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新鄉的家常飯,你最愛哪一口兒?

  玉蜀黍 “糊涂”

  大部分新鄉人的開胃餐是“稀飯”!白面甜湯、小米粥、玉米糊涂......其中,新鄉人最常吃的是“糊涂”,輝縣、衛輝一帶也叫它“甜飯”,就是玉米面熬的粥。

  新鮮的石磨玉米面,去皮后熬出來的最好吃,滑、潤,粗粗的顆粒,碎玉般,口感有著落。

  糧食匱乏的年代,吃飯沒有饅頭搭配,新鄉人煮“糊涂”的時候,習慣在里面放一些紅薯、蔓菁——頂饑。

  也有時候她們會在“糊涂”里煮“黃疙瘩”。所謂“黃疙瘩”,就是將玉米面用開水燙一下,用手搦(nuò)成形,下鍋。煮疙瘩口感粗澀,粗澀中又帶點兒甜味,是“糊涂”的最佳搭檔,也是只求填飽肚子年代的最佳選擇。

  “糊涂”現做現吃不稀奇,一旦成為剩飯就成“寶”了。平時不舍得用油的主婦,會烹蔥花來炒“剩飯”。

  用來炒的“剩糊涂”要稠,最好能立住筷子,稀了不行。鍋里放少許油,油熱了擱蔥花、蒜瓣,翻炒出香味后,熱油里放冷飯的一聲響——滋啦,天籟般美妙。最后再放少許鹽,關火!

  咸香、蔥香、蒜香、玉米香......入口香味豐富、層次分明,味道超贊!

  糊 涂 面 條

  說起“糊涂”,就不得不提“糊涂面條”。

  新鄉人愛吃面條,撈面、鹵面、燴面、饸饹面......不同形式的“面”種類繁多,但百姓生活中人氣最旺的還是要數“糊涂面條”,甚至贊它是新鄉的“招牌家常飯”也不為過!

  糊涂面條食材豐富,做法簡單。半碗玉米糝、幾兩面條、一把青菜......食材就算齊備了!

  有人會說,這無非就是稀飯和湯面條的混合而已,有啥稀奇的?沒錯,但味道妙就妙在這個混合上。

  黃的糝、白的面、綠的菜,視覺上就很豐富;而且既有稀飯的黏糊,又有面條的滑溜,還有青菜來爽口。黃豆、花生什么的也都能下鍋一起煮,這包容度像極了那個名字,連一鍋飯也能做到“難得糊涂”。

  過去人比較窮,糧食很少,特別是白面,即便家里有一點,吃起來都會特別珍惜。彼時家里做糊涂面條,面條量放的有限,為了彌補主料的不足,要往鍋里添加一些其他食材來湊數,比如粉條、黃豆、花生等等。

  舊時新鮮菜蔬稀缺,家家都曬干菜,紅豆角、蕓豆角、蘿卜絲、洋槐花、芝麻葉......都焯水晾干儲存,以備青黃不接時應急。野菜則根據時令而定,野地里有什么,只要無毒,糊涂面條里就會出現什么,比如莧菜、馬齒莧、灰灰菜等。

  特別是寒冬臘月里,泡一把芝麻葉等干菜,熬一鍋玉米糊,放幾粒黃豆一起煮,快熟透了,擱點鹽,下點綠豆面面條......

  最妙的步驟是,用勺子在火上烹蔥花,炒到蔥花金黃,連勺帶蔥花一起“摁”到鍋里,燒熱的鐵勺一下子悶到飯里,“滋——”一聲,頓時香氣彌漫,聽見這音兒,就知道飯好了。

  芝麻葉特殊的干香味,綠豆面的淡青氣,齒間有樸素的野香。如今,新鄉各大飯館里都能吃到“糊涂面條”,有些都用白面代替玉米面,口感更軟和粘稠,只是食客再也吃不出因期待更覺美味的舊滋味了吧。

   咸 米 飯

  某種意義上說“咸米飯”和“糊涂面條”是有點異曲同工之妙的:各種食材一鍋燴。只不過主角從“面條”換成了“米飯”。盡管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帶給味蕾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

  咸米飯原料就是大米和各種蔬菜,一般夏秋用豆角冬春用蘿卜。將切好的菜炒個半熟,再將淘好的米下鍋,將米菜攪拌均勻,燜熟即可。

  有時還加些碎粉條進去,可以把多余的湯汁吸收一下,使得米粒筋道而疏松;如果用帶肉的雞湯或骨湯煮,就更香了。每一粒米都浸透了咸香的湯汁,粒粒飽滿潤滑,連菜帶米外加肉,每一口都讓味蕾倍感妥帖、舒展。

  咸米飯最好吃的地方是鍋巴。焦黃的鍋巴凝練了鍋里的精華,放嘴里嘎巴嘎巴嚼著,那是味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

  輝縣的雞肉燜飯可以說是咸米飯的“高配版”!如今大伙兒嘴里口口相傳的,大都是從農家飯桌上嘗到的大米做的雞肉燜飯。其實,最初的雞肉燜飯,燜的是小米飯。

  輝縣(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幾乎不產大米,大米飯是稀罕物,尊貴得很,從前只在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上才吃到。小米是輝縣山上的旱地播種,石磨碾出來的。把農家散養的土雞,用花椒、茴香、蔥姜等五料,慢慢燉熟,把雞肉撕下來,切塊;雞湯逼出來倒入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小米和雞塊,再放一把泡好的干豆角或干紅薯梗,加鹽、醬油攪勻,上火燜煮。

  稀稠自己把握,燜好后是不稀不稠的干米飯。小米和干菜吃油,如此搭配,小米綿而不散,雞肉酥且鮮嫩,干菜得雞油滋養而散發著古舊的沉香氣。剜一筷入口,好吃到停不下來,女孩子們也能連吃三碗。如今,家家都有電飯鍋,這種相對復雜的“家常飯”,做起來也方便多了。

  烙 饃 卷 豆 角

  “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中國第一麥”(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就產自新鄉延津。大多數新鄉人對面食,似乎有著基因里自帶的喜歡。

  烙饃( luò mó)是河南的傳統面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烙饃起源于楚漢相爭時期,當時劉邦正率兵與項羽作戰,劉邦的軍隊因紀律嚴明,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戴,士兵們勞于作戰,很少能吃上飽飯,為了能讓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百姓們結合當地農作物情況,發明了一種制作簡單快速、攜帶方便的面點——烙饃。

  烙烙饃需要兩人密切配合,娘倆、婆媳、鄰居,鏊(ào)子一支,揉的揉、搟的搟、翻的翻,談笑風生間,一張張烙饃就烙成了。

  烙烙饃有三個要點,一是和面要軟,二是搟的要薄,三是燒火很重要。鏊子四面冒煙漏火,連熥(tēng)帶熏,面香帶著煙熏火燎,烙饃吃的就是個人間煙火味兒。

  河南很多地方都有“烙饃卷菜”,不過新鄉人最常吃的是“烙饃卷豆角”。這種吃法什么時候、為啥會在新鄉流行?現在已無從考證。看到有一種說法是:這是麥子產量稍高時候才有的食物。想來似乎有點道理!

  新鄉地區麥收結束,正是初夏豆角大下的時節,把鮮嫩的豆角用水焯熟放涼,加入鹽、香油、蒜泥調味后,用烙饃卷著吃,美味又便捷。

  卷菜有技巧,把饃餅平放于手掌,手不夠大可以擱案板上,菜夾到烙饃的偏一側,折起底邊,從有菜的一邊卷起。這樣卷的饃,因底部的窩折而滴水不漏,中指和無名指輕輕一夾,咬一口是一口,不慌不忙。

  小時候手笨腳拙的,弄得菜湯亂流,非哈腰撅腚不能下嘴,像是三天沒吃飯,會被大人笑罵“忒下作”。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卷菜,菜也不局限于豆角,豆芽雞蛋,青椒木耳,土豆絲,蘿卜絲,無所不能卷。 只要你想,烙饃可卷一切。

   大 燴 菜

  新鄉家常菜,“大燴菜”必須擁有姓名!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做來吃,無論是吃饅頭還是米飯很百搭。夏秋用茄子豆角,冬春用蘿卜白菜,必不可少的都是粉條,有豆腐海帶自然更好,有片五花肉片就算是極致了。

  關于“大燴菜”的由來,據說和岳飛(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有關

  據傳說,大燴菜原名叫“炸檜菜”,其來歷與宋代活躍在輝縣西山的抗金義軍――太行忠義社(一部分轉為“八字軍”)有關。王彥率主力走后,留守的義軍堅持抗金。岳飛率軍北伐時,派梁興回到山寨聯絡義軍,以策應大軍北伐。

  不料,正當宋軍節節勝利時,以宋高宗、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噩耗傳到太行山,眾人切齒痛恨,恨不得將秦檜食肉寢皮。好多天過去了,義士們還是茶飯不思,多數人主張殺向臨安,殺死秦檜。梁興反復思量,忠義社是黃河以北抗金主力,一旦造反對抗朝廷,金兵尾隨而來,宋朝就會亡國。只有繼承岳元帥遺志,堅持抗金,才是正確的方向。

  這天,梁興擺起了豐盛的酒宴,想以此掃除陰霾,讓大家振作起來。酒菜都涼了,還是無人動筷,最后只得把菜都倒進鍋里重熱,酒菜變成了大燴菜。梁興靈機一動,夾起一大塊肥肉說:“大家知道這是什么菜嗎?這叫炸檜菜,我們要把秦檜下油鍋炸了,再燴了,吃了,為岳元帥報仇。”“報仇,報仇――”在義軍的吼聲中,大家很快將鍋里的燴菜吃完了。

  此事傳到民間,出于對秦檜的痛恨,人們紛紛做起了“炸檜菜”。

  燴菜的極致應該就是大鍋菜,就是用直徑一米左右大鍋做的燴菜,是農村紅白喜事上待客的菜。因為人多鍋大,菜的種類和數量多,加上是柴火燒鍋,做好后木炭的余溫讓一鍋菜總處于輕微的熬燉之中,鮮香的肉湯浸入了每一塊菜里,入口非常滑順。盛上半碗米,再蓋上半碗菜,百吃不厭。

  記得紅白喜事上,大鍋邊要站幾個掌勺的專管給人盛菜。掌勺的在鍋里左挑右揀,然后一大勺豆腐片肉片就蓋到碗里了。有人還不滿足,嬉笑道:“肉太少,再弄點。”掌勺的笑著白他一眼,說:“再加就漫出來了!”

  于是人們端著滿滿一碗飯,找個合適的去處,石頭上、樹墩上、門檻上,夏天涼蔭下,冬天太陽地,三三兩兩,或坐或站或蹲,邊吃邊說邊笑。那種充溢著濃厚鄉情的場景真是其樂融融,讓人生出無限回味。

  “居家版”燴菜,想要做的出彩也是有講究的。比如大白菜要一半幫子一半葉子切細條的,粉條最好用紅薯的,豆腐要凍出蜂窩的......

  所有材料放在鍋里咕嘟咕嘟咕嘟的煮,湯漸漸變濃,土豆失去棱角,白菜快要融化,凍豆腐吸飽肉湯,粉條開始變得晶瑩,燴菜的“質量”就逐漸分明了。但其實,燴菜的精妙之處卻在于,無論你怎樣做,都不失色味的厚重,都不會難吃到哪里去。

  關于美食的評斷,在八大菜系衍生出的無數菜品之中,大燴菜絕對是沒有競爭力的,但在大多數人的口味里,大燴菜卻始終是一個經典的存在。或許是家常菜的定位讓它得以廣泛流通,但更多的卻是,燴菜始終滿足人們對食物的最基本需求,而這,恰如海子的那句話,你可以讓你的夢想絢爛多彩,但生活,務必腳踏實地。

   結 語

  當然,新鄉人家的家常飯遠不止這些。疙瘩湯、肉鹵面......那一碗碗再普通不過的飯里不只有陣陣撲鼻的香味,還有著股股暖心的深情。

  家常飯,是傳統飲食文化的一抹底色,也是脈脈“身體記憶”的溫存鄉情。

  家常飯,沉淀著農耕時代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經歷和生命演變的珍貴歷程。從香噴噴而熱騰騰的鍋碗里飄散而出的, 是一種叫作“窮樂呵”的百姓生活哲學。

  如今,人們早已告別了食不兼味的窮困年月,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許多家庭都吃上了小康式的家常飯。這是“園蔬有馀滋,舊谷猶儲今”的優化升級,延伸了民以食為天的本能訴求。

  總之,

  生活不止方便外賣,

  遠方不止饕餮珍饈,

  暖心暖胃,又讓人靈魂有歸宿感的

  永遠是家里溫暖的飯菜......

  回家吃飯!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不卡免费观看 | 日本免费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伊人蕉影院久亚洲高清 | 日韩精品香蕉999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