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獲嘉縣產業集聚區辦公地址正南,新鄉市首座“民法典”主題公園驚喜亮相。該公園以“鼎”字造型體現法的主題,建設項目總占地約65畝,主要通過法治雕塑、法治文化櫥窗、法治宣傳展板等形式宣傳普及《民法典》,將相關知識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一個集普法教育、休閑健身功能于一體的法治公園。
優良的法治文化陣地,既可以提升一個地方的法治文化品位,美化城市環境;又能增強公民法律意識,規范公民行為。獲嘉縣“民法典”主題公園的建成,只是新鄉市依法治市工作的一個縮影。多數情況下,新鄉市民就是在這種集法治文化熏陶、休閑娛樂的活動中,潛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養成了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好習慣。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
“七五”普法以來,新鄉市從創建國家級法治城市出發,凝聚了“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高質量,為建設幸福新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的共識。
從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高質量出發,新鄉市全力在服務供給側改革上排兵,傾力在服務為民惠民上布陣,實現了普法工作全省綜合排名位列前茅。2017年“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市的殊榮,相繼花落新鄉,中央依法治國辦“加強市縣基層法治建設”調研座談會在新鄉召開,為新鄉創建國家級法治城市指明了方向。
夯基壘臺,讓法治走進新鄉
起跑決定后勢,開局關乎全局,新鄉在創建國家級法治城市的高起點上起跑,舉全市之力構建“依法治市”工作格局,精心布局、精巧造勢,打出了系列創建組合拳。
一把手抓到底,人人都是主力軍。“七五”普法以來,新鄉叫響了不重視依法治市的領導,是糊涂的領導;不重視依法治市的部門,是短視的部門;不重視依法治市的市民,是素質不高的市民的法治宣言。全市上下同步聯動,積極打造一把手負責,49家單位和12個縣(市)、區一盤棋聯動的“依法治市”高效推進工作機制,形成黨委主導、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共同參與的共建新架構。
一個聲音傳到底,宣傳教育造氛圍。“七五”普法以來,在深入開展國家憲法日系列活動和“學憲法促發展法律進機關”百場法治宣講的基礎上,相
繼在《新鄉日報》等媒體,刊登市長署名文章,舉行省、市管新任領導干部向憲法宣誓,為普法引領;構建以“法治新鄉”全媒體為核心的“一網一報兩微”法治宣傳教育云平臺,為普法引路;拓展了一批法治主題公園、法治文化廣場等特色法治教育基地,打造了以封丘縣曹崗險工黃河普法廉政教育基地為代表的沿黃法治文化陣地帶,在潛移默化的宣教中,為普法造勢。
一把尺子量到底,規劃考核緊相隨。圍繞提升普法質量等重點。出臺了《全面依法治市實施意見》《“七五”普法規劃》《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的實施辦法》、《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述法考核“一制度兩辦法”》《“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責任制實施意見》等13項工作制度,將普法工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和重大事項督查范圍,增加分值權重,實現領導干部述職述廉述學述法“四位一體”考核新模式,筑牢實效保障。
一個規劃干到底,創建創新步步跟。深入開展基層法治創建活動,推進“三治融合”,制定下發了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創建標準。全市155家黨委、政府部門、85%的企事業單位聘請了法律顧問,實現了“一村一法制顧問”全覆蓋。將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情況納入年度考核,規范了權力運行。
立柱架梁,讓法治影響新鄉
新鄉在開闊創建格局的主戰場排兵布陣,在豐富創建內涵的最前沿集中火力,在拓展創建外延的第一線發起沖鋒,全力保證依法治市戰略落地。
對準群眾關切,重錘擂響鼓。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新鄉在全省率先召開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守法普法協調小組一次會議,并相繼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疫情防控專項法治宣傳活動的通知》《新鄉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法律指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關法律知識問答》,印發全市疫情防控一線、通過公眾號推送,為確保打贏疫情阻擊戰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聚焦創建關鍵,補藥加猛藥。一是自2013年起,新鄉率全省之先啟動“法治新鄉春風行”大型法治創建活動,連續7年先后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從10個方面33項具體工作出臺方案,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實現了載體規模化。二是開辦各級領導干部“法治講堂”,在學習計劃、人員、時間、內容、效果“五落實”
的基礎上,實現了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制度化。三是2016年起,實行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述法制度,開創了述職、述廉、述法、述學“四位一體”的考核新模式,實現了普法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化。新鄉經驗做法被司法部在全國推廣,已經逐步轉化成了新鄉法治提升的無形動力。
對準創建薄弱,架火并添材。實現了“法治進校園”全覆蓋。全市1726所中小學校都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全年組織送法進學校3000余場次,教育學生達到176萬人次,實現了青少年學生法治思維培育常態化。全省依法治校現場會在新鄉市召開。2019年,全國青少年“我與憲法”河南區域啟動儀式在新鄉市舉行。
對準社會和諧,服務下真功。將“楓橋經驗”融入訴調對接多元化解工作機制,一是成立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公、檢、法、司、市法制辦等32個市級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訴調對接多元化解機制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在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管理過程嵌入普法,釋法說理,構建多元化普法新格局。二是推動建立民營企業“法治體檢”長效機制,積極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環境。全市39個律師團的295名律師積極參與,有553家企業參加民營企業“法治體檢”,進行政策宣講376次,形成風險分析347次,法律意見523條,體檢報告234份。三是市、縣兩級均掛牌成立訴調對接多元化解“一辦五中心”,實現了市、縣兩級297個行政機關、全市152個鄉鎮、3532個村(辦事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全覆蓋。2019年以來,全市3248個調解組織,7751名調解員,共排查化解矛盾21126件,成功調解10188件,調解成功率48.2%,其中進行司法確認909件,調解協議金額7549.2萬元。
搭建框架,讓法治振奮新鄉
依法治市戰略的扎實推進,有效促進了普法依法治市質量的提升,提高了市民質量滿意度,打造了“法治新鄉”的城市品牌。
精準發力,厲行法治能力明顯提升。市委辦公室積極推行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加強對重大行政決策的事前風險評估,用預案防范和化解風險,全市155家政府部門、85%的企事業單位普遍聘請了法律顧問,構建矛盾防范和化解體系。市人大堅持依法立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制定出臺了《新鄉市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條例》等4部法律
法規。市政府辦公室扎實推進“放管服”,認真審查市政府各類協議合同160余份,各類文件500余份,清理規范文件近800份。
持續用力,法治引領作用明顯提升。全面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臺了《新鄉市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實施方案》。隨著市公安局“一村(格)一警”工作機制的推行,1757名民警、2805名輔警下沉到了2087個村、3635個聯系點。隨著市檢察院司法為民的推進,33個的危害民生領域瀆職犯罪案被查辦。隨著市中級法院多元化家事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進入訴訟程序的家事糾紛案件同比減少了30%;市司法局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4651件,調解率為100%,調解成功4139件,成功率為89.6%,無民轉刑案件發生。11個縣(市)、區社區矯正工作機構設置全部完成。市環保局、市安監局等開展了食品藥品安全整治“亮劍行動”、污染防治聯合執法“百日會戰”行動、“危險化學品綜合治理”等各類專項治理265項,有力促進了法治新鄉建設良序發展。
全面著力,普治惠民效果明顯提升。各地各單位有效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建立普法責任清單,組織開展黨委(黨組)中心組、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治講堂、法治培訓、法律知識考試、行政旁聽等,推動學法用法的常態化、制度化。拓展“法律六進”,積極開展送法進校園、進軍隊、進廟會、進景區等主題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廣大群眾對法治宣傳教育的知曉率和滿意率分別為89%和91%,達到國家級文明城市驗收標準。
方法對了頭,一步一層樓。創建全國法治城市為新鄉依法治市帶來了無盡生機和活力。全市11家單位被授予全省服務型依法行政示范單位稱號。獲嘉縣等2個縣榮獲“全國法治創建先進縣”稱號,4個行政村榮獲“全國法治創建示范村”稱號,市教育局等2個單位榮獲全國“七五”普法先進單位稱號;7個村榮獲“全省法治創建示范村”稱號。創建總數較“六五”普法同期增長18%。法治創建總數位居全省前列。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被中央綜治辦確定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創新項目,家事調解經驗被寫入全國兩會最高法院報告。
全民普法,共建平安,共締美麗。“法治新鄉”奏響了一曲和諧的法治新樂章。學法、用法、護法,環環相扣,古老而又年輕的牧野大地,在依法治市中闊步前進,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