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上酸菜!”
這是一句大家都記憶猶新的話劇臺詞,有著濃郁的東北味。
“老板,來倆燒餅,一個加串要辣椒,一個加雞蛋不放辣椒。”
這是一句我們新鄉人耳熟能詳的生活用語,有著中原人對面食的濃郁情結。
新鄉,作為詩經之鄉,中原歷史文化名城,盡管數千年的文明積淀,誕生了不少的美食,比如燴面、卷尖、糊涂面條、饸饹條(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剁牛肉等,但土生土長的新鄉人還是喜歡在早晚餐時來上一個燒餅,里面夾的東西視心情而定,配上一碗豆漿或者胡辣湯,甚至是雜碎湯,就點辣椒或者蒜蓉,燒餅的酥香和辣椒大蒜的味道一碰撞,整個口腔和腸胃都只有一個字——爽。
今天,我們就跟隨燒餅的香味,一路向西,來到它在新鄉的集中地,尋香追味,一起感受小燒餅里的大乾坤。
一
絲路美味 燒餅胡麻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這是唐代大文豪白居易與友人分享美食,追憶京都長安繁華的《寄胡餅與楊萬州》,其中就說到了燒餅的祖先,胡餅。
“寶奩金鴨冷,重喚燒香餅。”
“餅餐交遺嘉籩([biān])上,蕊菊爭吹壽斝([jiǎ])中。”
“猶有小船來賣餅,喜聞墟落在山前。”
宋代詞作家趙長卿、宋祁、蘇軾等,也都在詞作里提到了這種餅,表達了對這種源于西域,起自漢代的美食的深深眷戀。
據歷史記載,胡餅自漢代傳入中原后,就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之—,東漢時,甚至在宮廷里都曾興起過胡餅熱。張騫出使西域后,頻繁的商業貿易活動使胡餅在內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餅”這一名稱從漢到五代、宋朝就一直在中原流行,對中原的飲食文化有著強烈的影響。
胡餅,在白居易所處的唐代更加流行,人們認為這種餅上沾滿胡麻(也就是芝麻),所以叫胡麻餅或胡餅。其做法是將面坯上撒上芝麻,在爐中烤制而成。味道香脆,深受當時人喜愛。和今天我們常吃的芝麻燒餅差不多,只不過中間常常夾以肉餡,而我們現在中間部分常常用油酥或者其他食物代替。
《新唐書·輿服志》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說:“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資治通鑒·玄宗紀》里有這樣的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至咸陽集賢宮時,正值中午,“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可見當時賣胡餅的攤位已經非常普遍,人們隨地都能買到,和我們當今大街小巷的燒餅攤差不多。
二
帝王點贊 餅有乾坤
從新鄉人民路西出市區,沿新獲路也就是現在的國道234前行,半個小時便可來到新鄉的燒餅集中地,古稱寧邑的獲嘉(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縣城。
獲嘉
獲嘉,古屬冀州,西周時因周武王紀念在此修兵練武,遂更名為“修武”,后隸屬于衛國。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造反,漢武帝出師平叛。公元前111年,武帝東巡至張固城村附近時,恰逢大將路博德派人送來南越宰相呂嘉之首,武帝大喜,遂于新中鄉置縣建城,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取名“獲嘉”。
燒餅,作為河南人比較喜歡的特色小吃,由純天然小麥面粉、油酥和白芝麻制成,吃起來焦中透香,還有白芝麻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而獲嘉燒餅更是以經濟實惠(只賣1塊錢一個喲!),口味勁道酥香而深受消費者喜歡!
在獲嘉縣融媒體中心同仁的帶領下,筆者來到了獲嘉燒餅的集大成者——位于健康大道凱旋路小學北門的“中和燒餅”門店,和門店負責人、獲嘉最早把“中和燒餅”引入縣城并發揚光大的郭景堂聊起了獲嘉燒餅的前世今生。
中和燒餅與大官莊
據《獲嘉縣村志》記載,明朝萬歷年間,獲嘉縣大水淹境,十戶九死,有山西移民達此定居,也就是現在獲嘉縣中和鎮的大官莊村;其中有個老奶奶,孤苦伶仃一個人,被善良的村民們幫襯,在村里安頓下來,給她拿來家里僅有的食物和衣服,老奶奶非常感激,對村民千恩萬謝。
不久,宰輔大人下鄉察視,經過坐落于矮河堤兩岸的荒破小村,竟無人知曉所居地名也。宰輔大人立即揮毫,稱為“三岔口”。由于其忙碌一天以后饑腸轆轆,饑餓難忍,便進村來到老奶奶家中尋些吃的。老人家別無他物,只好借了鄰居一點好面,放了油、鹽,沒有菜,將僅有的一些芝麻粘上去,放到火上烤烤,不料宰輔大人吃了以后贊不絕口。
第二年風調雨順,收成不錯,老奶奶就用這個方法做燒餅給大家吃,慢慢的人們都知道這種食物味道好,就流傳下來,成了中和當地的一種特色小吃。后來,清朝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路過中和鎮,在此暫住時吃到了這種面餅,大贊曰“天下美味”。因為它的制作炊具為火爐,故賜名“燒餅”,并賞賜隨從人員一同分享,“中和燒餅”因此揚名。
康熙皇帝走后,部分侍從因種種原因留了下來,有的后來做了大官,所以村里人覺得“三岔口”不雅,于是締結官紳商議,以大官人居住而夸耀,遂更名曰“大官莊”。而與之相鄰不到一公里的村子,因為出的官員沒有大官莊的級別高,久而久之便被喚作“小官莊”。
這便是獲嘉中和燒餅和起源地大官莊的由來。
郭師傅說,他老家就是中和鎮大官莊的,13歲就跟隨鎮上的老師傅學做燒餅。1996年,他不顧旁人的勸阻,毅然辭去工作,選擇了擺攤打燒餅。經過三年的摸索和拜師學藝,郭景堂終于從一個廚房小白,變成了打燒餅的行家里手,并且還打出了名堂。2003年,他把“中和燒餅”從鎮里賣到了縣城,并憑借上乘的質量、良好的信譽,很快在縣城打開了市場。“現在很多老百姓在辦喜事的時候,都會來俺這里訂100至200個甚至更多的燒餅。每天光面粉都得消耗八九袋,一袋面粉能做差不多250個燒餅,一天下來基本上也就是2000個。”
現場的獲嘉媒體同行順便給我講了中和鎮的基本情況。中和鎮在漢代曾叫“西社”,明朝年間定名為中和集、中和社,也叫作中和鎮。轄區地勢平坦,西高東低,是傳統的農業鎮和明清以來獲嘉縣西南重要的商貿集散地,至今仍逢二、六集會,商販云集,是新鄉市示范中心鎮,國家七部委確定的全國重點鎮。
境內不僅有商周文化遺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寂照寺(刺狐寺)等文化遺址,還有羊肉湯、燒餅和垛牛肉等小吃享譽豫北。
在郭師傅的門店里,前來購買燒餅的居民絡繹不絕。“來兩個油酥的”“我要十個蔥香的”“給我來五個紫薯的”,每個人都各取所需,玻璃保鮮柜里的上百個燒餅很快便被搶購一空。
這邊郭師傅和七八個幫工一起,不停地忙活著。和面、打油酥、揉面劑、扯面劑、灑蔥花、抹油酥、粘芝麻、烘焙定型,刷油翻烤,工序復雜,卻有條不紊。
油酥的香味、芝麻的芬芳,還有油酥和蔥花,經過電烤爐高溫的炙烤,原本雪白、貌不驚人的面劑就變成了香酥可口,一面沾滿芝麻的金黃的燒餅,四周的空氣里也彌散著濃濃的香氣,誘惑著排隊等候的人們,成為這個城市最迷人的煙火氣。
從郭師傅的“中和燒餅”門面走出來,在他的帶領下,筆者走訪了多個街道上的獲嘉燒餅攤位。盡管大家的門頭有“中和燒餅”“幸福街燒餅”,甚至是“幸福燒餅”“獲嘉燒餅”的區分,但清一色的都是中和鎮走出來的燒餅師傅或者其徒弟在經營,我這才明白,中和燒餅其實就是“獲嘉燒餅”的根兒。
“兩毛錢的燒餅夾一毛錢的剁牛肉,這是我們兒時趕集吃燒餅最絕佳的搭配”。郭師傅邊領我們逛燒餅店鋪,邊給我們介紹他兒時,也是許多六零七零后獲嘉人的記憶。
“那時候燒餅很便宜,不過工資也很低,每次跟大人去鎮上趕集時,就會想法要幾毛錢,買一個燒餅再夾一毛錢幾片牛肉,熱燒餅和涼的剁牛肉搭配,要多勁道就多勁道,這記憶一輩子都忘不了。”郭師傅說。現在在中和鎮上和獲嘉縣城,許多中和的燒餅師傅還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在燒餅攤位旁放置一大塊剁牛肉,顧客買燒餅后可以隨意切一塊剁牛肉,夾在里面大快朵頤,美味又營養,保準一個下肚吃得舒舒坦坦。
在一家新開的孔記燒餅剁牛肉門面前,和郭師傅年齡相仿的孔師傅正給顧客切剁牛肉,他的老父親在則一旁幫襯,打著下手,他妻子和兒子則守著燒餅爐,認真地制作著傳統的“中和燒餅”。
這種燒餅不用油酥,不用發酵粉,用農村常用的老面和好面劑,單面粘滿芝麻后直接進爐子烤制,因此出爐后燒餅顏色雪白,與油酥燒餅有明顯區別,和街巷里我們常能吃到的白吉饃和羊肉泡饃用的餅很像。這樣的燒餅吃起來勁道、有嚼勁,面香味比較明顯,滿足了人們低油低脂的需要,不過需要趁熱吃,或者搭配剁牛肉才會更爽。
三
走出獲嘉 助力小康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了更好地適應人們的需求,郭師傅和眾多從業者一起,不斷鉆研,使獲嘉燒餅發展出蔥油味、水果味、紫薯味等十幾種口味,里面夾的食物也從單一的牛肉,發展為雞蛋、火腿腸、豆芽、串串等,可以說無所不能夾,無所不能配。有時還為滿足一些老顧客的私人訂制,專門烤制雙面燒餅,所以別看餅子小,餡料百搭是王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獲嘉縣城除了有五個大集體食堂外,幾乎沒有零售餐飲,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出現了為數不多的賣饸饹條等個體餐飲。2003年,郭景堂帶著中和燒餅進入縣城時,當時還沒有專門賣燒餅的門店。
如今將近二十年過去,僅在獲嘉縣城,登記造冊百度地圖能搜羅到的就有九十多家。不僅如此,中和燒餅還以“獲嘉燒餅”“幸福燒餅”等名號走向新鄉各個縣區,從業人數更是發展到三四千人之多。
這還不算從獲嘉學會手藝,分散到全國各地的燒餅從業者。價格也從最初的兩毛錢,變成了單面一塊錢一個,雙面芝麻一塊五一個,如果里面再夾一些其他佐料和食物,則賣的更高。可以說一個小小的燒餅,成為眾多家庭實現小康的得力助手。
所以,不論你是久居獲嘉,或是身在新鄉其他縣區,如果工作后饑腸轆轆,筆者建議你趕緊順著香味,找上一家獲嘉燒餅,夾上幾片剁牛肉,再配上熱乎乎的饸饹條,在身心巨爽能量滿滿的同時,也在為新鄉的全面小康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