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作業我輔導不了,去輔導班費用又高。咱們的延時服務真是急民之所急、憂民之所憂,辦到我們心坎上了。”盡管離秋季開學還有些天兒,但談起延時服務帶來的好處,家住紅旗區的張女士已對新學期的這項政策充滿期待。
張女士眼中的延時服務,起始于去年秋季我市教育領域的一項改革,根據規定:從當年9月開始,在全市城鄉中小學全面推廣課后延時服務:全市中小學生從下午放學后開始,夏季至18∶30結束,冬季至18∶00結束。
原來張女士有兩個孩子,一個上二年級,一個上五年級。每天,她除了發愁接送孩子,還要輔導作業。她說,延時服務實行后,孩子可以在學校高質量完成作業,回家后各自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她也有了休閑的時間,生活一下子輕松了許多。
2017年初,教育部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要將課后服務工作做成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新鄉如何落實上級精神,滿足群眾的期盼與訴求?”“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群眾的呼聲就是工作號令。”市領導的話語重心長。
2019年3月,在全省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鑒的情況下,政府部門直面矛盾和問題,選擇部分學校啟動課后服務試點工作,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當年9月在全市推行,一場為民惠民的教育實踐由此拉開大幕。
據介紹,延時服務本著學校主導,學生自愿參加,家長自主管理的原則。即在每天下午放學后,對有需求且自愿報名的學生延時放學1-2小時,安排輔導學生作業、自主閱讀或是開展體育、藝術、科普等社團興趣活動。有效解決了學生家長尤其是雙職工家庭在學校放學后、家長下班前這段時間無法接、管孩子的社會性難題。
為提高參與課后服務的老師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每個學校通過家長委員會自主管理的方式,綜合校外輔導班和午托機構、以及當地職工工資等情況,對自愿參加延時服務的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用于補貼。延時服務產生的水電、安保等費用,則全部從教育經費中支出。
據介紹,拓展素質教育也是課后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學校現有的內部社團活動外,一些學校還根據孩子喜好、師資力量等標準,在校外遴選了文藝、科技、體育等方面的師資資源,大大豐富了社團種類,滿足了學生需求。
“老師在延時服務中,可以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衛輝市城郊鄉中心校校長孫錦霞認為,課后服務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有益補充,還是一種教育公平的體現,可以讓低收入家庭不再因為無法承擔高額的校外輔導班費用而焦慮。
市教育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市共858所中小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參與學生42.7萬人,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52%,共發布家長調查問卷21.4萬張,滿意率達98%。學生參加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大幅度減輕了家長給孩子報校外輔導班的經濟負擔,下降幅度達到85%以上。
“課后服務是新生事物,從目前看還存在不少待解決的問題。”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秋季開學,將繼續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完善這一惠民政策,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好事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