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一吹哨,政府立刻到”,新鄉一件件民生實事因何悄然而解?新鄉縣東大陽堤村黨支部書記陳來勝熱衷的這個“副業”讓村民人人樂業…… 8月25日,河南日報聚焦新鄉,報道新鄉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具體做法,點贊基層優秀黨支部書記。
【主體稿】用“網格”筑起社會治理“堅強底座”
8月9日,新鄉大面積突降暴雨,長垣市漏粉莊社區居民楊艷霞透過窗戶看到小區門口的下水道被一團垃圾堵塞,積水已有40厘米深,楊艷霞二話沒說,直接下手清理,幾分鐘后,小區排水恢復正常。
獲嘉縣城關鎮岳莊社區居民趙祥琴坐在自己的單元樓下休息,樓梯間電線老化發生自燃,趙祥琴立即聯系物業及時斷電,消除了一次火災隱患……
“這是我們的職責!”楊艷霞和趙祥琴不僅是社區居民,她們還有個“特殊身份”:專職或兼職“網格員”。
新鄉市“劃格而治”,采取自下而上分層分類解決的辦法,能夠在網格層面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解”;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縣鄉兩級做好分析研判和工作統籌,確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今年以來,在全市7852名專職網格員和48930兼職網格員的辛勤努力下,一件件貼近民生小事悄然解決,一個個群眾身邊的安全隱患消弭無形……
網格員處理不了的問題怎么辦?——基層吹哨,部門報到。“解決不了就上報,上報信息便成為職能部門的行動指令,這就是我們賦予網格員最大的‘權力’。”新鄉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郅曉峰說,網格化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網格員個人,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如何讓下級聯動上級,讓網格員“指揮”干部,是實現將問題“一管到底”的關鍵。
宜家花園不“宜家”,治理漏洞如何補?——黨建帶動規范網格。“宜家花園不‘宜家’!以黨建帶動網格建設,把“無主庭院”打造成嚴密、安全的“抗疫堡壘”。針對在無主庭院管理上的短板和漏洞,該市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則,以人口規模為導向,重新細化完善了村、社區以下的網格體系,將全市科學劃分為17642個網格,做到全市范圍內無縫隙全覆蓋;挑選聘用責任心強、敢于擔當、身體強健、能力素質強、熟悉村務社務的人擔任專職網格員,建立起一支敢干事、會干事、能干事的專職網格員隊伍,通過開展入戶走訪、矛盾調解、便民服務等工作,拓寬發現問題渠道,及時收集群眾信息,筑起了市域社會治理的堅強底座。
【主體稿配評】從“摸不著”到“立刻到”
【關注典型村支部書記】支書熱衷“副業” 村民人人樂業
新鄉縣翟坡鎮東大陽堤村村民陳云慶,是長年在外務工的泥瓦工“老師傅”。隨著年齡增大,他越來越舍不得離開老伴和孫男娣女,迫切想要在家門口找個工作安定下來。
“想要好工作,就去找老陳”,鄉親們都這樣說,陳云慶也準備這樣做。
“老陳”名叫陳來勝,今年64歲,幾年來為周邊群眾介紹工作3000多次,是遠近有名的“鄉村職介師”。實際上,這只是他的“副業”,老陳的“主業”是東大陽堤村黨支部書記。
2008年,陳來勝上任時,這里是省級貧困村,村民守著幾畝薄田“土里刨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陳來勝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通過清產核資騰出300多畝工業用地,并借此陸續引來13家中小企業。這13家企業,既有技術密集型的百川鎖業、宏大振動,也有勞動密集型的弘力電源、農村電商……
村里1600口人中有就業能力的700多人,大部分都通過技能培訓“火線”上崗,進企業掙工資。但有的村民對工作“不滿意”,有的村民“沒人要”,還有的村民沒趕上“招工潮”,大家對工作崗位的需求仍很旺盛。陳來勝的“副業”——“鄉村職介師”應運而生。
后來,越來越多的外村人,托親戚朋友給陳來勝送來“業務”;威猛振動、鴻泰紙業等周邊幾十家企業,有用工需求,也都主動找陳來勝要人。同時掌握“供方”和“需方”的信息,老陳這個“鄉村職介師”干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看到鄉親們有活干、有錢賺,我就特別開心!”陳來勝義務幫群眾找工作“上了癮”,不光找上門的來者不拒,看到有人無所事事還會主動“推銷”。如今,東大陽堤村人人都有好工作,個個不閑著。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8萬元,成了富裕村、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