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在中國,“七夕”自古就是
一個與愛情有關的日子。
如今,很多情侶選擇在七夕這天登記結婚。
又逢七夕,咱們一起回溯歲月,
沿著時光隧道,
看看新中國成立后,
新鄉在不同年代關于“結婚”的變遷,
回味那些屬于不同年代的幸福。
【新鄉民間結婚風俗】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婚嫁文化源遠流長,意蘊豐厚。
新中國成立前,青年男女婚姻取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舊的婚姻關系中,特別講究門當戶對,訂婚年齡一般在4到12歲之間,結婚年齡在14到19歲之間,婚姻結合中“小婿大媳”較多,年齡差一般在3到5歲。
民國年間,新鄉境內除正常婚姻嫁娶外,還存在納妾、童養媳、換親等形式的婚姻。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施,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在新鄉民間,結婚的日子選擇是很講究的。從前男家擇定婚期,讓算命先生根據雙方的生辰八字推算黃道吉日。民間對此有許多“禁忌”,比如忌無春之年嫁娶,忌男女任何一方本命年成親。現在,婚期大多由男女雙方家長共同商定,婚期的擇日禁忌,大都失去了約束人們的效力,農村選農閑時多,城市大多選擇“五一”“十一”和春節前后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尚建東先生在《吃在七十年》里,記錄了從前農村結婚的場景,熱鬧又有趣。
↓↓↓
農村人結婚,一般是在臘月里,趕上過年,喜上加喜。進入臘月,整個村子,幾乎每天都有人結婚,只要村子的上空飄來《朝陽溝》的唱段,沒跑,準是有人要結婚了。往往頭天傍黑就支上高音喇叭放,銀環、栓寶、二大娘......唱段朗朗上口還特別喜慶。臘月的風大,高音喇叭出來的唱腔,在風中飄飄悠悠的,時斷時續。
在農村,村里人把參加婚禮叫“吃大米飯”。那時候,新鄉地區少產稻,吃大米是件奢侈的事,只有紅白事上能敞開了吃一頓。親戚家娶媳婦嫁閨女,一家老小換身兒新衣服,扣著手就去了。別人問:干啥去嘞?答:吃大米飯!喜形于色,羨煞旁人。我的本家姑多、姐多,小時候沒少坐著大馬車出席這些重要活動,不僅吃大米飯,還能掙一毛兩毛“壓轎”錢。
吃飯的時候,除了娘家人可以上桌,婆家的親戚都是大燴菜、大米飯。一家結婚,全村有一桿子沒一桿子的都會來吃大米飯,所以“事兒”上吃飯得搶。大人無所謂,關鍵是孩子得吃飽。當娘的都會舀垛垛尖一碗飯塞給閨女兒小兒。孩子貪玩,吃的少了或吃的慢了,說不定一個巴掌就掄過來了,嘰哇亂叫的。
——摘自尚建東《吃在七十年》
雙方家長在選好典禮吉日后,還要由男方父母親自攜帶禮物去女方家下紅帖“敬求金諾”,女家回“唯命是從”的紅帖,即為訂婚。時間一般要比典禮的時間提前一到三個月,好讓雙方將消息告知親友,和準備結婚當天的東西。從法律的角度看,男女在民政局登記后就是夫妻了,但在新鄉民間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定”:認為只有等舉辦婚禮儀式后才算是正式夫妻。
男女雙方在各種結婚用品中,新人的被褥是最講究的。做被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習俗:如一定要請兒女雙全,夫妻健在的“全活人”來縫制,以圖吉利。另外,做被子用線也有講究,喜用紅線忌用白線,在被子快縫好時,留尺把長不縫,等結婚那天,讓娘家嫂子送新娘時,用七根線穿在一根針眼內,邊縫邊說:七條線,七針縫,明年俺來抱外甥。在給新人裝枕芯時,婆婆嘴里要念叨:一對核桃一對棗,一對閨女一堆小;一對坷垃一對磚,一對狀元一對官。
在典禮前三天,男方雙親要送通訊盒到女方家,盒中放化妝品(或首飾)、褲子、酒、肉(切口者回門,不切口者不回門),米面各一升。近代聘禮又加送現金一項,所送物品都取吉祥數目或者寓意,有祝福之意。
舉行典禮的前一天,女方家里派人將嫁妝送到男方新家,最主要的是兩只裝衣物的箱子,不管里面裝多少東西,最上面都要用女方家長給新郎準備的一條褲子蓋面。褲與庫同音,有祝福富裕的意思。典禮前一天,新房布置妥當,當天晚上,新人的床不能空,要有未成年的男童在新床上睡覺,取早生貴子的彩頭。
娶親前男家門前要豎兩捆草,待新人花轎到門前時,把草點著在轎底燒燎以辟邪。新鄉民間俗語有"穿藍鞋,繡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人上轎須穿藍鞋,此鞋不許再穿回家。拜天地時,不管是在賓館飯店,還是在自己的家里都要設一張天地桌,桌后掛紅帳,中央有一米左右大的“囍”字。桌前鋪紅毯或者席子,席前放升花,花前放馬鞍。新娘要跨過馬鞍摸“升”,叫做“騎鞍摸盛”,以示家庭富裕有余剩。鳴放鞭炮后,由禮相或者司儀鳴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
拜完天地,飲過交杯酒后,男家要安排人煮“子孫餑餑”,其實就是女方家人提前準備好的“餃子”。按新娘的年齡,一歲包一個,所以也叫“生肖餃子”,裝在食盒里,外面包上紅布,送到男方家里。餃子煮好后,新娘用筷子喂給新郎吃,同時她要問新郎“生不生”?由于新娘害羞,多由小男孩代問,新郎立即答到“生、生、生”。原來,老規矩“子孫餑餑長壽面”不能煮熟,借“生熟”之“生”,喻“生育”之“生”,祝福新娘早生貴子。
按習俗,男方要設宴招待雙方的客人。婚宴結束后,娘家人要到新房去看看。一表示“認門”,二是看望新娘表示安慰,三是翻箱,清點陪送物品和壓箱錢。
俗話說:新房無老少。鬧新房意為“鬧發鬧發”,鬧的越狠越有財發,說明新郎新娘有好人緣。傳說,姜子牙的老婆馬氏是天上的掃帚星,最愛聽新房,俗語說:新婚第一夜必須有人聽房,人不聽鬼聽。馬氏死后,人們為了圖吉利就用掃帚豎在窗根,披上件女人的衣服,上面帶上頂女人帽子,就算是“掃帚星”聽房,鬼就不再來了。傳來傳去,就成了現在的“掃帚"聽房。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和更新,新事新辦、節儉辦婚事的越來越多。旅行結婚、參加集體婚禮,都是新人樂于接受的結婚儀式。
【結婚證變化】
時代在發展,變化的當然不只是習俗,各個時期的結婚證也被打上了時代烙印。
二十世紀前還沒流行“結婚證”這個詞,統稱為“婚書”。婚書需要自己到店鋪里購買,然后到政府購買印花稅貼在上面,特別像今天的郵票,有了它就算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正式生效了。
50年代
上世紀50年代的結婚證除結婚人的姓名、籍貫、年齡,以及證婚人的簽名外,沒有任何絢麗的圖案。獎狀式的結婚證由地方政府頒發,從右到左縱向書寫。上面有區長的簽名,不再有雙方父母的名字。
供圖:黃玉海
60年代
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結婚證出現了并蒂蓮、梅花、糧食等傳統吉祥物,象征著人們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70年代
上世紀70年代領證是免費的,也不用結婚照。在證書的顯著位置印著毛主席語錄、毛主席畫像。新人在領證前要先背誦幾大段毛主席語錄,工作人員才能給辦手續。
80年代
上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成了重中之重,提倡晚婚晚育和一對夫妻只生一孩。結婚證變得簡樸自然,那時結婚證和生育指標是緊密聯系的,有的還印上“計劃生育好”幾個字。另外,那時商品短缺,結婚證還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優惠證。
估計好多人不知道,80年代,新鄉還有“晚婚證”↓↓↓
90年代
1992年,國家民政部對婚姻證件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革命。首先,在全國統一了婚姻登記證書的使用,婚姻證件“各自為證“的狀態宣告結束。其次,結束了“獎狀式”證書的歷史,正式啟用了“護照式”婚姻登記證。“護照式”婚姻登記證面積比原來縮小了一半,封面印有國徽,里面蓋著民政部婚姻專用章,更加規范和方便攜帶。結婚證和離婚證的封面分別是紅色和綠色。
最新版
2003年,民政部在全國統一啟用新式結婚證,證書封面棗紅色、燙金字,采用安全防偽水印幣紙。新結婚證、離婚證均為棗紅色,取消了人為的感情色彩。證件內芯全國統一編號,并采取了更加嚴格的防偽措施。
如今,“電子結婚證”已上線。未來的“電子結婚證”將能夠用于在線辦理出生證明、遷移戶口、購房貸款等業務,用手機隨時隨地核驗婚姻登記信息,業務辦理更加簡便。
【三大件變化】
結婚后,就要開始柴米油鹽的日子了,作為津津樂道的結婚居家“三大件”,隨著時代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50年代:吹響喇叭、坐回轎、撒把糖
在50年代,結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謀面的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然后吹響嗩吶、坐回轎、撒把糖,親戚街坊四鄰湊到一起熱鬧一下就算結婚。所以在那個時候,吹響嗩吶、坐回花轎、撒把糖就是結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事。
1950年代中后期,婚姻大事要聽組織安排,結婚要打申請,領取結婚證需要單位證明和領導簽字。結婚宴席、婚禮由組織上操辦。婚禮上的來賓多是同一個單位的職工,看起來更像是單位的聯歡會。
那時候結婚只需要一張床、一個臉盆、一個痰盂、一個暖瓶就可以了,收到的彩禮基本都是日用品。
家庭條件好的,擺上一桌酒,親戚街坊四鄰湊到一起吃個飯,這就是結婚了。
60年代:36條腿或72條腿
到了60年代,結婚開始有點講究,得湊夠“36條腿”或“72條腿”,不過絕大部分都是以36條腿為主。36條腿”大約是指床、大櫥、五斗櫥、夜壺箱(床頭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另有一說是床、大櫥、五斗櫥、寫字臺、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不管怎樣,加在一塊是36條“腿”就行。
70年代:三轉一響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有了消費的欲望。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準備“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表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這樣的結婚在當時那叫一個上檔次。
80年代: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
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開始向電器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演變成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即便冰箱只是單門的,電視機是黑白的,洗衣機是雙缸的,人們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90年代:彩電、空調、摩托車
到了90年代,日子好了起來,結婚的三大件變成了,彩電、空調、影碟機。特別是空調,因為制冷制熱的緣故成為不少新婚人群的首選。
當時家里有一臺摩托車
可了不得啦~
▼
而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會自動把錄像機也加入三大件中。如果聽到誰家突然天天傳出震耳欲聾的音樂聲,八成是剛結婚的。
21世紀:......
由于家庭消費也隨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費邁進。現在三大件沒有一個公認的版本,可謂見仁見智,不過要說現在的三大件,普遍認為房子是重中之重,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估計結婚日期就可能會一推再推了。
【 結 語 】
婚姻關系著個人成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時至今日歷經70載。70年間,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我國婚姻家庭制度及婚姻登記工作發生了許多變化......
當然,這么多年也有沒變的。
每個伴郎團都是那么摳門,
接新娘的時候,紅包永遠是一兩塊……
還有,從婚紗照到婚禮主會場,
新郎,永遠都是一個“陪襯”。
《相約新鄉》祝福大家:
有情人終能成眷屬,
所遇良人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