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祖良,封丘縣王村鄉小城村黨支部書記。他原在鄭州做生意事業有成,2015年1月回村擔任村支書。他舍棄鄭州生意,吃虧奉獻,全身心投入到小城村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千方百計把村民帶到富裕路上,努力把小城村建成最美村;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途徑,創建一條“小微權力”規范運行制度機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努力當好干部,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小城村由后進村變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市委黨校組織力量深入調研后認為,郭祖良事跡全面、感人,符合新時代優秀基層干部標準,無愧于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榜樣。
小城村387戶,1427口人,其中貧困家庭90戶,耕地1650畝,是傳統的農業村。5年前,小城村是遠近聞名的后進村,組織軟弱,人心渙散,基礎設施落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周邊出了名的“窮村”“亂村”,群眾盼望有一個好帶頭人。
郭祖良青年時期做生意,后到鄭州發展,生意慢慢做大做強,但他每次回村看到落后情景心里就很難受。有一次從鄭州回家看望父母,正趕上下雨天,車子進不了村,又從車上下不來。他在村里看到不少貧困戶生活很艱難,小城村同周圍村相比落后了。2014年年底,鄉黨委邀請他回村當干部時,他毅然接受,并保證不改變小城村落后面貌誓不罷休。2015年年初,郭祖良把鄭州的產業交給別人經營,自己回村任支書。他把“群眾不致富,不是好干部”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他從本村實際出發,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把群眾帶到富路上。他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資金做擔保,支持村里發展,幫助村民致富。他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途徑,創造性推行“小微權力”規范運行制度機制。郭祖良任村支書5年來,小城村由過去的“亂村”“窮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小城村的嬗變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關注,該村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鄉村旅游示范村”,郭祖良本人也被推選為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獲省脫貧攻堅奮進獎及市脫貧攻堅帶頭人、市最美扶貧人物、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群眾不致富,不是好干部”
——從貧困村到遠近聞名幸福指數最高村
“群眾不致富,不是好干部。”這是郭祖良嘴上經常念叨的一句話,他將這句話制成標語掛在全村最醒目的地方。為了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選好致富產業,帶領群眾走向富裕
為了幫助群眾拓寬致富門路,為群眾探索一個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郭祖良想方設法幫助村民尋找致富的產業。他利用在鄭州的人脈關系,請來農業專家為村民講課、檢驗土質,尋找合適的產業;他自掏腰包帶著村民多次到河北、安徽等地考察學習,打開村民的視野。根據考察情況與群眾商議,最終全村一致選定中藥材種植這個高附加值產業。
農民種慣了傳統農作物,不會種藥材,也不敢種藥材,還擔心銷路、價格等。郭祖良向群眾承諾:“你們只管種,賺了錢是你們的,賠了錢是我的。”在他的鼓動下,才有幾個敢于“吃螃蟹”的群眾跟著他開始種植中藥材。中藥材種植需要成本和投入,郭祖良拿出自己的20多萬元存款,為村民買種苗、買肥料、聘請技術人員,幫助解決資金和技術難題。第一批10戶,種了50畝,秋后種的地黃喜獲豐收,一畝地純收入就有4000多元。貧困戶郭祖彬因此脫了貧,他的事跡《老郭脫貧記》還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群眾嘗到了藥材種植的甜頭后,紛紛加入中藥材種植行業,從起初的10戶發展到200多戶,藥材種植業從開始的50畝發展到1300多畝,全村80%的耕地都種上了中藥材。
為了適應市場發展需要,郭祖良牽頭成立了封丘縣小康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
保險公司”運營模式。他與安徽企業達成銷售協議,確保藥材銷路;以自己的企業做擔保,保障種植戶按期收益,讓群眾吃上定心丸。2019年年底,合作社成員已經發展到200多戶,流轉土地1300畝,小城村群眾實現了“一地生三金”,即:土地流轉收租金,合作社務工收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
為了做強產業,郭祖良帶領大家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產品由最初的直接銷售,逐步對中藥材進行加工。例如將地黃、丹參等產品進行烘干、篩選,分級銷售,增加了群眾收入。目前,他們生產有蒲公英茶、菊花茶等多種產品,正在與河南中醫藥大學聯合研制生產中藥配方飲料等中醫養生產品。
2018年,通過郭祖良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小城村爭取到省財政廳投資2500萬元的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該項目有舊村改造、花卉博覽園、中醫文化館堂、藥膳一條街等,結合千畝中藥材花期觀賞,小城村計劃建成康養旅游小鎮。
(二)以改革為突破口,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郭祖良上任之后,針對農村宅基地、殯葬、村集體資產等存在的弊端,大力推動農村改革。一是對多占宅基地進行清理,多占宅基地要么退還,要么交錢有償使用,僅此一項小城村就騰出集體建設用地20多畝,增加集體收入14萬元。二是實行殯葬改革,建立公
墓,下葬一律不準占用耕地。三是成立“翱翔旅游公司”,村集體資產入股旅游公司,按股分紅。四是村內建設了光伏電站,村集體每年收益4萬多元。五是爭取到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入股到小康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村集體收益11萬元。通過以上改革措施,小城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2019年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
(三)打造宜居環境,建設美麗小城
村
小城村村莊建設過去長期處于無序狀態,建設無規劃,誰想咋建就咋建,雜亂無章。郭祖良擔任村支書之后,找來規劃設計公司對村莊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根據村莊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改造和新建相結合。舊村改造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設施,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格調,對外墻進行三維設計改造,對門樓進行仿古改造,用中國傳統元素展示鄉村文化,讓村莊更為樸質,更接近自然,為群眾營造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打造出一個真實、自然、休閑、放松的休閑養生小城村。
為改變小城村落后的面貌,這幾年,郭祖良和駐村工作隊一起找項目、跑資金,完善村莊基礎設施。2016年以來,小城村共爭取基礎設施項目22個、資金2255萬元,實施了道路、排水、電力、路燈等項目建設。全村90%以上的廁所進行了改造,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如今的小城村道路通了、路燈亮了、澆地用上噴灌了,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郭祖良先行墊資50萬元對村莊進行綠化美化,利用村內回收的空閑地建設村莊小游園3個,街道兩旁全部栽植了杜仲、流蘇等中藥材樹種,樹下栽種月季,三季有花;還建成近200米長的紫藤觀光長廊,供村民休閑納涼。舊村改造,使小城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大大地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群眾選我當干部,當好干部為群眾”
——從渙散村到治理有效示范村小城村過去的幾任村干部也想為村民辦一些事情,但管理不民主,政策不透明,干群之間、村民之間相互不信任,村級班子戰斗力弱,治理效果差,上訪告狀不斷。郭祖良擔任村支部書記之后,要求干部做表率,村民當主角,同頻共振,一起發力。
(一)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農村干部的權力并不大,但每件事都會牽動民心。郭祖良認為,權力就像玩魔術,你越是藏著蓋著,就越會引起人們的議論;而一旦公開,群眾就不再好奇和猜疑。于是,郭祖良決定對村干部權力進行規范管理,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一是公開亮權。設立黨務、政務、村務公開欄,制作各項“小微權力”流程圖,在明顯位置予以公開。公開項目包括農村低保(五保)評定、危房改造、發展黨員、計生證辦理、印章管理等20多項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均以流程圖形式清晰明白地公示出來,讓群眾一目了然。二是嚴格控權。村中重大事項和決策,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召開村“兩委”干部會議、全體黨員、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議后實施,并及時公布結果。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參與監督。三是陽光曬權。郭祖良在全村建立微信群,將村務在微信群中進行公開,受到群眾的歡迎。目前,“小城村民文明致富聯絡群”成員由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500人,每家都有一人入群;此外,還建立了42人的“小城村黨支部”微信群、25人的“小城村先鋒隊聯絡部”微信群。凡是在公示欄公布的村中事務都上傳到微信群,方便村民隨時隨地翻看查閱,讓在外務工人員也能及時知曉村中事務動態。對于村民提出的看法和建議,村“兩委”負責人及時反饋意見,最大限度地接受群眾監督。
“小微權力”的規范運行,讓村民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村務管理中,消除群眾的疑慮、化解各種矛盾,“給村民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扭轉了小城村社會風氣,凝聚了人
心,促進了發展,錘煉出了一支有理想、敢擔當、事業心強、責任心重的村“兩委”干部隊伍,黨支部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小城村的做法受到了市紀委的充分肯定,其經驗在全市進行推廣。
(二)干事讓群眾“愿意、樂意、滿意”
郭祖良做到,凡涉及群眾利益的大問題,黨支部拿出解決方案,然后征求群眾意見,同群眾民主協商,力爭達到群眾愿意、樂意、滿意。例如在開展舊村改造中,郭祖良在村內廣泛開展“六個一”活動:一是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宣傳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意義、方法,征求村民的看法和意見。他利用投影儀為群眾播放美麗鄉村設計效果,讓每家每戶都知道自己的院落如何規劃設計,不滿意就修改,直到群眾滿意;二是收集一條村民建議,發動村民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有什么好點子、好建議,提供給村委會;三是提供一個傳統項目,如手工美食、手工作坊、小街景創作等;四是推薦一名能夠勝任舊村改造的能工巧匠;五是印發一張明白紙,介紹舊村改造的流程、目標、意義等;六是用好一個微信交流平臺。在微信群內及時發布設計成果、改造信息,征求村民對舊村改造的意見和建議。正因為全村群眾認識一致、思想統一,小城村干啥事都是一呼百應,干一件成一件。
(三)治理讓群眾當主角
郭祖良認為,群眾才是村里真正的主人,只有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村里的所有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黨支部領導的重大決策通過后,執行要讓群眾當主人。在郭祖良的主持下,小城村先后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德行評議委員會”“建設監督委員會”“矛盾化解委員會”等群眾組織。村里紅白事簡辦、公墓制度的執行,由“紅白理事會”負責落實;村民修房蓋屋、舊村改造,由“建設監督委員會”負責落實;“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評比等由“德行評議委員會”進行評選;村內的矛盾糾紛,由“矛盾化解委員會”來處理,處理不了的問題,由村支部組織召開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討論解決。通過這樣的治理模式,小城村實
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越級零上訪”的穩定局面。大批好人好事、文明家庭不斷涌現,實現了全體村民“聽黨話、跟黨走”的大好局面。
“我當干部不是為了工資,為了工資我就不當干部”
——從農民企業家到優秀村支書郭祖良從一輛小拖拉機開始做運輸生意,有了一定積蓄后到鄭州發展,憑著勤奮和智慧經營5家酒店,還是智信集團董事。如果單從賺錢角度來講,做生意的收入和一個村支書的工資是無法同日而語的。郭祖良說:“我當干部不是為了工資,為了工資我就不當干部!”從管理企業到治理村莊,雖然都是管理,某些方面也有相通之處,但理念和目的不同,經營企業主要以盈利為目的,治理村莊主要是落實好黨和政府的政策,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為標準。郭祖良為當好村支書,堅持從五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帶頭做表率,當好“領班人”。郭祖良認為,要建設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關鍵要有一個好的“領班人”。郭祖良上任以來,一是認真學習研究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始終與上級黨委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并努力和小城村實際結合,探索出符合小城村發展的道路,使小城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走在農村發展的前列。二是撲下身子,真抓實干,要求其他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在貧困戶認定工作中,他在“兩委”會上表態,凡是他的直系親屬一律不當貧困戶,特殊情況由群眾進行評判,確保貧困戶評選的精準和公平、公正;三是充分發揚民主,重大事情、重大決策不搞“一言堂”,落實好“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好“三會一課”,聽取大家意見,保持班子團結。
二是帶頭吃虧奉獻,當好“鋪路人”。郭祖良在決定發展中藥材產業之初,面臨著無資金、無技術等難題,他就先行墊資啟動;群眾怕擔風險,他就動員黨員干部先行先試,為群眾致富領好航、鋪好路。在產業發展中,郭祖良把黨組織建在產業發展的鏈條上,在合作社成立了黨小組,
從生產到管理、營銷等方面,都是干部做標桿、黨員沖在前。黨支部始終引領著小城村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從而實現了“黨旗飄起來,產業興起來,群眾富起來”。
三是帶頭服務群眾,當好“貼心人”。郭祖良在鄭州有生意,但為了小城村脫貧致富,他義無反顧,拋家舍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城村發展中,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干部和全體黨員都以村里工作為重。在小城村進行舊村改造時,為降低成本,磚、沙、水泥都是黨員和干部義務拉運;村內實施危房改造和萬戶安居工程時,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無力改造,郭祖良就組織村干部負責建設,確保在脫貧道路上“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同時,村支部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由7名幫扶能力強的黨員對口幫助20戶貧困家庭。村民高成峰的妻子身患重病,花費巨大,他對生活一度失去信心。關鍵時刻,郭祖良幫他籌資30多萬元,還發動群眾捐款10多萬元,使他走出了困境。郭祖良這種關心困難群眾、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全村群眾的信任。在2018年的換屆選舉中,郭祖良再次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四是帶頭清正廉潔,當好“干凈人”。為充分取得群眾的信任,郭祖良重視讓群眾監督權力,用好“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為此,他創建“小微權力”規范運行機制,做到“公開亮權、陽光曬權、嚴格控權”,利用微信群,大事小事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因此,小城村干部在郭祖良的帶領下,都能做到干干凈凈、清正廉潔。
五是帶頭學習政策,當好“明白人”。郭祖良認為,學習和掌握黨的政策,是做好基層工作的基本功。作為村支書如果自己不清楚,或者似懂非懂,不僅難以干好工作,也會失去群眾的信任。因此,郭祖良經常自覺學習黨的各項政策,同時把上級各項政策作為小城村“三會一課”重要內容,經常進行學習和研究,力爭讓每位黨員干部思想上明白、政策上明白、方法上明白,確保了行動上的自覺,促成了小城村多項工作不斷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