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鎮五里溝村三面環山,唯有西側有路與外界相連,距離輝縣市不足5公里。
一個離縣城如此近的村莊,本應蓬勃發展,與貧困無緣,緣何反而成了深度貧困村?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新建說,五里溝村轄5個自然村,共110戶394人,耕地350畝,能水澆的只有一半兒,再加上生病、上學、殘疾等因素,全村貧困發生率達到22.5%,成為深度貧困村。
2017年11月,新鄉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派出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是劉樹凱。3年來,五里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發生率降到3.05%。
農民種菜企業包銷
8月25日,村民張海新來到自己的蔬菜大棚查看剛種下的草莓、西蘭花的成活情況。“你看,現在得多澆水,苗木的成活率才高,草莓到冬季就可以采摘,西蘭花國慶節前后就能上市。”草莓棵向兩邊蔓延,西蘭花則亭亭玉立。靠著3個蔬菜大棚,去年一年,張海新家的收入超過10萬元,早早實現了脫貧。
張海新曾經是一名貧困戶,家人有病,孩子上學,土地收入微薄,想脫貧一直沒有找到好門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幫他分析優劣和長短,最終決定幫助他搞蔬菜大棚。
搞蔬菜大棚得先有大棚,還得有技術,最后是銷路,少了哪一個都玩不轉。一開始,他靠周轉,不到3萬元先建了一個大棚,種植草莓和蔬菜,技術邊學邊實踐,有時候還要跑到外面去請教。至于銷路,駐村第一書記劉樹凱對他說,新鄉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僅員工就有1000多人,買誰的菜都是買,把你種的菜承包了。
草莓如何銷呢?五里溝村距離輝縣市北環并不遠,到了草莓收獲季節,張海新在路邊豎起一個“草莓采摘”的牌子,一個大棚里的草莓根本就不夠游客摘。
從一個大棚發展到3個大棚,并與六七戶貧困戶成立蔬菜種植農民合作社,張海新今年決定再發展三五個蔬菜大棚,在發家致富的道路上繼續前行。“這一切都源于駐村工作隊,沒有他們的幫助,哪有自己今天的生活?包銷蔬菜,雖然價格比市場上低一些,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省時省功,只操心種植就行了。”張海新說出自己的心聲。
景區打工收入穩定
五里溝村村民劉秋枝今年68歲,老伴患有腦梗,看病吃藥花了不少錢。兒子在一家水泥廠工作,收入不穩定,兒媳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外出打工,這個家庭在2016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怎樣才能讓他們一家脫貧致富呢?這成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最為操心的事。結合她家的實際情況,劉樹凱回到單位,與公司協商,對村里的11戶貧困家庭,每戶安排1人到景區從事保潔工作,每人每月能有工資1500元,管吃管住,還發放服裝,每月能休息兩天。
劉秋枝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能有一天到八里溝景區工作,穿上新穎的制服,拿著掃帚和簸箕,在八里溝景區打掃衛生。說是打掃衛生,其實就是把游客丟棄的紙張、雜物等收拾干凈即可。
劉秋枝上崗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又把劉秋枝的兒媳王迪安排到村里的公益崗位上,每天負責打掃衛生,每月固定收入有950元。“俺也想去八里溝景區上班,可是有兩個小孩上學得接送,實在是離不開,現在這樣,不僅能掙點錢,還能照顧家庭。”王迪說。
劉秋枝、王迪夫婦的收入加在一起,他們一家的年收入達到6萬元左右,遠遠超過脫貧標準。2018年,劉秋枝一家順利脫貧。
一個村民四次安置
要說最讓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操心的人是誰,那應該算是54歲的李連珍了。他和二兒子都有病,受家庭拖累,30多歲的二兒子至今還沒有娶上媳婦。
為了這個家庭能順利脫貧,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先后為李連珍安排了八里溝景區、稅務機關、草莓大棚等單位上班,但都因為他的身體原因干不長久。但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沒有氣餒,又在歸來軒農家餐館為他找到一份幫廚的工作。
每天早上7時,李連珍就到村里的公益崗位上打掃衛生,兩個小時后,又匆匆趕到歸來軒,擇菜、清洗,中午的時候為客人端菜,晚上再熬上糊涂面條和玉米粥。
在五里溝村委會廣場上,有一個大型的《五里溝鄉村旅游總體規劃圖》,從總體目標到經濟目標,從社會目標到環境目標,都規劃得很詳細。駐村第一書記劉樹凱說,這是邀請河師大旅游學院做的,很切合實際。五里溝村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利用本身的旅游資源,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旅游業,才是村民持久的致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