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高新區,高樓林立,新路開闊,城區日新月異。千樹萬樹間,紅彤彤的石榴,碩果芬香,稚嫩書聲,瑯瑯悠揚。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昨天,在第36個教師節大會上,市委、市政府授予高新區“履行教育職責優秀單位”榮譽稱號。
金燦燦的獎牌背后,蘊藏著幾多擔當?且看一組鮮活的數據:5年投入5.5億元,新建和改建學校9所,新增學位8370個……
再聽老百姓的心聲——“學校的軟硬件都非常好,實驗室、音樂室、體育館等一應俱全,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心里別提多美了。”談及新一街中學,長順家園業主周女士的一番話,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里話。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鄭洛新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這幾年的高新區,“產”在提升,“城”在擴大,“教”卻沒有落下,產、城、教實現了互融共進。
那幾年一到開學季,時任高新區社會事務局局長張立鵬壓力最大。由于轄區學校少、好學校更少,各種
利益訴求糾纏在一起,甚至有家長上訪。
抓招商引資、搞經濟建設是開發區的主要任務,但產城不能失調。2017年,高新區實施體制機制改革,迎來發展新機遇。面對教育短板,面對轄區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盼,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新領導班子達成共識——在大刀闊斧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把教育投入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一定要在短時間內建成幾所高規格學校,解決轄區孩子上學難的問題。
土地資源緊缺,則優先規劃學校,資金緊缺,則傾斜投入教育。投資3600萬元、占地30畝的道清路小學,率先建成招生,原本設計的六軌制學校,第一年一年級招滿了12個班。如今,這座花園式的區重點公辦學校,成為了“香餑餑”。2018年,振中小學實現當年建成、當年招生,投資超過了7000萬元。去年,投資1.2億元、占地80.9畝的新一街中學誕生。今年9月,投資6000萬元的石榴花幼兒園迎來第一批新生……
長順家園小區對面即是新一街中學,校園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環形田徑場、室內體育館、功能室及教學設施配備齊全,小區業主再也不用為孩子上好學校東奔西跑了。
城區學校擠、農村學校空,是很多地方的真實寫照。但在高新區,高標準建設城區學校,并沒有忘記農村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作為全區第一所公辦幼兒園,位于關堤鄉司馬村的關堤幼兒園,從硬件設施到軟環境,一點兒不比城區差。這不是個例,同樣高標準、高規格設計建設(擴建)的還有張八寨小學、莊巖小學等鄉村學校。
教育短板補齊了,教育資源也隨之強起來。學校好的關鍵是有好老師。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
李娟,擁有28年教學管理經驗的優秀專家,是高新區為新一街中學千挑萬選聘任的校長。“區領導重視教育,家長期待好教育,我要把多年的教育經驗奉獻在這片熱土,為教育強區出把力。”李娟誠懇地說。
不僅如此,高新區還為道清路小學、二十一中學、振中小學、柳青路小學、石榴花幼兒園公開擇優選拔了校(園)長,并招聘了一批優秀教師,均為師范本科畢業,業務精湛且充滿活力。
工資同比高出三成,除了基本工資還有生活補助、班主任津貼、鄉鎮工作補貼、地方教齡津貼、年度考核獎勵
及崗位補貼等。談及在張八寨小學任教的感受,該校合同制教師獲得感十足。
這得益于高新區去年出臺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合同制教師管理辦法》。制度面前,嚴管理、真考核,讓教師業務水平顯著提升;增工資、提待遇,讓一線教師埋首教學后顧無憂。
教育關乎千家萬戶,關乎民族未來。教育中的每一個小事,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都當作大事來解決。過去,3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并不在新一街中學,孩子下了車要步行一段路不說,還得穿過馬路,存在諸多隱患,而家長接送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劉培章在走訪中看在眼里,第二天就向有關部門打報告、作協調,在交通、教育、公交等部門之間來回奔波,最終促成了公交終點站向前延伸了2站路,徹底解決了師生上下學交通不便的問題。
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李海潮表示,高新區要毫不動搖地把教育置于優先發展、重點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教育投入持續增加,高標準、高品質打造新學校,增量、提質齊頭并進,助力打造更為優良的營商環境,讓“有學上、上好學”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真正讓轄區群眾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