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新鄉 > 正文

新鄉吃上“產業飯”端穩“致富碗”

來源:人民網編輯:管玲玲發布時間:2020-09-15 11:41:21

  巍峨高聳的青山,郁郁蔥蔥的植被,果實壓彎枝頭的山楂樹,沁人心脾的空氣……9月7日,白露,驅車行駛在太行深山間,愜意舒適。

  前往輝縣市南寨鎮鳳凰山村,有一道必經的“網紅”上山路,短短3公里,22道彎,讓許多自駕的游客捏把汗,卻也因獨特惹得不少人慕名而來。

  一條路,聯通了鳳凰山村與大山之外的世界,保住了這個因交通十分不便幾乎要“消失”的村子,也讓山里的山楂有了新出路。“山里紅”山楂又紅太行山,這兩年,“小”山楂如星火燎原,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大產業。

  從鳳凰山村“網紅路”向東南約120公里,是新鄉另外一條名氣不小的“觀光路”——原陽縣黃河控導工程連接線項目,當地叫“穿灘”公路。路西起新鄉市平原示范區,東至原陽縣陡門鄉三教堂村,果樹和花卉基地、蔬菜大棚沿路建起,新鄉果園、花園、菜園、游園的“四園”建設初具規模,扶貧產業與農業結構調整得到了完美結合。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新鄉市加大“企業帶貧困戶、合作組織帶貧困戶、專業大戶帶貧困戶”的“三帶”力度,建立各類產業扶貧基地2291個,實現了“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帶動貧困群眾12萬人,年人均增收4850元。

  “就是要讓產業項目牢牢扎根貧困地區,幫助群眾吃上‘產業飯’,端穩‘致富碗’。”新鄉市扶貧辦主任張文亮感慨,“發展產業扶貧,重在群眾受益,更要持續穩定。”

  優育大產業精選小項目

  每個縣(市)必須打造1個至2個扶貧產業,每個鄉鎮必須建設3個至5個扶貧基地,每個貧困村必須有1個以上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近幾年,這樣的規劃,讓新鄉擁有了原陽縣中央廚房產業園和高端蔬菜大棚,獲嘉縣香菇和花卉苗木種植,延津縣優質小麥和優質花生種植等一批實力強、帶貧效果明顯的特色主導產業,小項目更是在各鄉(鎮)、村遍地開花。目前,新鄉各縣(市)形成了39個特色主導產業,2613個產業扶貧項目遍布鄉村。

  天氣炎熱,李春林搬來小板凳,張羅著大家坐在新蓋小樓的客廳里,屋子寬敞涼快。聊天時,他右手的拳頭攥起,松開,又攥起,反反復復。

  “腦梗后遺癥呀,右手總發麻,握握拳好受。”李春林向記者解釋,腦梗還是“小意思”,更早些他還得了心梗,如今怕熱怕冷,出大力的活兒都碰不得。

  今年49歲的李春林,曾是延津縣司寨鄉小龐固村貧困戶。但李春林不僅早在2017年脫了貧,身為一名勞動力弱的病人,如今的他和妻子還養了上百只羊,種了30多畝的小麥,其中有十幾畝還是今年剛流轉周邊鄉親們的。

  “身體吃得消嗎?”“吃得消,現在都是機械化,省事兒。優質麥比普通小麥市場價每斤高一毛,貧困戶每畝地補助200塊,種子、化肥也補錢,一畝地能多收入四五百元,能種。”李春林笑答。

  李春林的輕松,得益于延津縣培育小麥大產業的“下力”。這幾年,延津縣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種植面積已突破50萬畝,縣里小麥加工企業更是多,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也落戶延津,小麥不離本土就效益倍增。

  依托這樣的發展優勢,延津縣通過“獎、補、節、帶”,將貧困戶緊緊吸附在小麥產業鏈上,直接、迅速增收。目前,延津縣種植優質麥的貧困戶已有2186戶,面積達2.15萬畝。

  延津小麥的帶貧成功,并沒有讓新鄉的扶貧產業一味求“大”。用新鄉市扶貧辦副主任楊海峰的話說:“因地制宜是前提,合適的小項目也能有持續的生命力。”

  8月初,許多地方正值西瓜收獲,而封丘縣居廂鎮大沙村的西瓜大棚里,卻不見西瓜的蹤影,滿棚的紅薯葉。

  “沒到6月底西瓜就賣光了,每斤都在一塊錢以上。”村支書劉祖河藏不住驕傲。大沙村種西瓜的歷史已有四五十年,西瓜水分多、甜味正、皮薄、色艷、肉脆,供不應求。

  如今的大沙西瓜格外甜,但甜中曾經也有澀。2016年,扶貧駐村工作隊來到大沙村,走遍村內的各個角落。“西瓜一重茬就會死不少,村里人好多已經扔下了西瓜不種了。”劉祖河嘆氣。

  “可以在西瓜上做做文章。”駐村第一書記李金修卻認為村民還是重新抱起西瓜有奔頭。說干就干,多方打聽請來種瓜專家,帶著村民學習新的種瓜技術,漸漸地,西瓜成活率越來越高,大家的信心都燃起來了。

  居廂鎮黨委、鎮政府也為發展大沙西瓜出力。2016年,祖河西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流轉土地220畝,建設西瓜大棚70個,通過股份幫扶帶動256戶貧困戶,土地流轉、提供就業也助力貧困群眾增收。“每月掙三千,離家幾步遠,真好!”貧困戶萇生彩豎起大拇指。

  “種養加”齊發力新老產業優勢互補

  貧困戶適合的,才是要干的。結合貧困戶缺技術、缺資金、勞動力弱等問題,新鄉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讓“種養加”發力。抓牢了種植和養殖,“沉睡”的老產業被重新喚起,新產業被帶活,新老產業互補優勢被充分發揮,一大批現代特色農業拔節生長,越來越多貧困群眾吃上產業飯,收入穩,生活美。

  作為新鄉的老字號,衛輝市的“世魁牛肉”店面前常排起長隊。衛輝市龐寨鄉西柳衛村的五保戶陳得利想不到,以前逢年過節總為買牛肉作難,如今竟從它身上得了“利”。

  “村里幫著貸了2萬元的款,買牛讓公司代養,去年分到了1000元,天氣合適俺還來拌料干雜活,一個月拿500塊錢不是問題。”衛輝市意向養殖公司是“世魁”牛肉的養殖基地之一,陳得利算了筆賬,每年光在這兒,他就能拿到七八千塊錢。

  有了錢,陳得利不僅直了腰板,牙口也跟著變好了。“前幾天終于去裝了半口新牙,花了1200多元,吃飯能和侄子他們吃到一起了。”陳得利笑道。

  扶貧基金不搞撒胡椒粉,抱團發展力量無窮。2016年,衛輝市集中1013戶貧困戶的“到戶增收”資金和部分“戶貸戶用”貸款,投資到意向公司建起占地350畝的種養一體化牛場,肉牛養殖開始規模化,衛輝的肉牛產業迅速發展。

  “以前是散戶養殖,量和品質都跟不上,目前牛場出欄量可達一年2000頭,加上另外兩個基地,完全供應得上‘世魁’的需求,加錢從大連甚至國外買牛的情況不會再有。”望著牛場的一頭頭牛,意向公司負責人張保明感嘆,牛場建起實現了飼料本地供、肉牛本地養、牛肉本地加工,不再受制于其他。

  老字號“世魁”的名號越叫越響,輝縣深山的小山楂也不甘示弱,不僅走出了大山身價一漲再漲,還走向了規模化產業化。

  走出大山的王新生因為山楂重回大山。42歲的他干過裝修工人、開過裝飾公司,如今是家鄉輝縣市南寨鎮三官廟村的村委會主任。“走慣了山路,見多了貧窮,自己富了不幫幫山里的鄉親們,心里愧疚。”

  考察項目、研究深山,在外闖蕩過的王新生帶著三官廟村群眾擺脫貧困的夢想被山坡上的老山楂樹點燃。“咱們種山楂有基礎、有前景,缺的是先進技術、規模種植和資金投入。”

  于是,在村干部和南寨鎮的支持下,王新生帶頭成立山楂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村民們的山楂果,還建立了河南楂之戀食品有限公司,瞄準山楂深加工。先后引進山楂挑選機、凍干機、切片機,生產無添加劑的凍干山楂塊、山楂片、山楂糕等,賣到幾十塊錢一盒還十分走俏。

  山楂的暢銷,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三官廟,加上離輝縣市秋溝景區不遠的地理位置,來村里觀光旅游的游客多了起來,山楂也賣得更多了,幾乎成了人人前來旅游的“伴手禮”。

  “計劃著把村里去秋溝景區的路打通,往來更方便。”王新生說出下步的打算,勇于創新的他經過與各方面協商,準備建立一個山楂種植及中醫藥旅游示范基地,目前項目已經開始實施,完成后,可實現三個村子200家農戶完全脫貧。

  穩定利益聯結建立長效機制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發展扶貧產業,不僅要看投了多少錢、派了多少人、給了多少支持,更要看扶貧成效。群眾是否受益?受益是否持續穩定?為了確保貧困群眾“致富碗”端得穩更端得久,新鄉腳踏實地與不斷創新結合,持續延伸各個產業鏈條,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意識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一扇是又舊又小的木門,一扇是新刷了紅油漆的大鐵門,來到獲嘉縣中和鎮小官莊村貧困戶楊明芬家門口,記者發現了兩個大門。

  “買了輛四輪的電動車接送孫子上下學,小門進不去,街上沒地方停,就打了墻又開個門。”剛從香菇大棚趕到家的楊明芬忙解釋。“你干活的棚在哪?”“那兒!走路沒兩分鐘就到了。”隔著玉米田,楊明芬指向100米之外蓋著銀色薄膜的香菇大棚。

  丈夫吳常音是三級肢體殘疾,兒子在外打工,孫子還在上中專。辭去了村里一月400塊錢的公益崗位,在香菇大棚里,楊明芬干了兩三年,一天能拿到60塊錢。

  “貧困戶可以包棚種植,還能就近務工。”獲嘉縣以鄉鎮為集團,以農村為公司,堅持強化利益聯結,創新“香菇基地+包裝車間”產業發展模式、“職業農民+貧困勞力”管理模式和“龍頭企業+香菇基地+農戶”運行模式,讓獲嘉香菇從無到有,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全縣2000余戶貧困戶被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

  采訪完,沿著玉米地旁的柏油路,戴著帽子踩著膠鞋,楊明芬從家里往香菇大棚走,記者一時有些跟不上。“把手里的活兒忙完俺就趕緊回來做飯啦!”說話間,楊明芬又鉆進了大棚。

  原陽縣齊街鎮的王山虎,和楊明芬一樣,對大棚也有著同樣的執著,常天不亮就進棚料理蔬菜。最近大棚換茬種上了甜玉米,省心,王山虎清閑了許多。

  王山虎今年36歲,雖然年輕力壯,卻曾是李辛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大女兒得了尿毒癥,看病欠了80多萬元,還是沒留住。”為了還清債務,王山虎和妻子進城擺攤、打工,一直不閑著。

  今年春節后,因疫情無法外出的王山虎在家中迎來了村委會主任王中峰,王主任讓他去承包南黑石村的蔬菜大棚。王山虎聽了有點蒙,他也沒正經種過菜,咋能管好那么大個棚。

  “不中!賠了咋弄?”王山虎沒答應,但王中峰不氣餒,一趟趟上門、一個個電話,終于說動了王山虎。

  去了一趟南黑石村的大棚,王山虎下定了決心。原來,南黑石村的蔬菜大棚是縣里整合扶貧資金建起來的,由河南省優宜佳公司承租,除了齊街鎮,還在陡門鄉等7個鄉鎮建起了112個蔬菜大棚,有政府當靠山,靠譜。

  為保證貧困戶收益,原陽縣拿出河南省優宜佳公司的租金給入股貧困戶分紅,并發展“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優先吸納貧困戶就業、承包大棚,同時為種植戶提供種子化肥、技術指導和銷售幫助。

  大棚有人建,種子有人送、技術有人指導、蔬菜有人銷,只要投入勞力,就能在家門口掙錢。“天大的好事啊!”今年2月底,王山虎承包了一個6畝的大棚,一茬掙了六七萬元,“兩茬西紅柿,勝過打工兩年!”記者馬丙宇見習記者劉亞鑫通訊員李存偉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午夜阳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 青青国国产视在线播放观看91 | 亚洲2020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