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駐村工作隊幫助,現在我這兒生產的小板凳,款式多種多樣,方圓十里遠近聞名,一年下來,僅此項收入能增加五六千元。”10月10日,獲嘉縣中和鎮小營村村民張濟亮高興地對記者說。
張濟亮所說的小板凳,對我們大家來說,再普通不過了,在鄉村幾乎家家都有。別看這不起眼的小板凳,在小營村貧困戶張濟亮的心中,那可是響當當的致富“大產業”。
八旬老人張濟亮和妻子張百蘭居住在小營村村東頭,張百蘭患有心臟病和胃癌。前幾年,村脫貧責任組和駐村工作隊在走訪中發現兩位老人家庭生活困難,隨后其家被確定為低保貧困戶。同時召開專題研究會,決定重點進行幫扶。
在對兩位老人的幫扶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發現了一個“秘密”,張濟亮會木工手藝,那些在別人眼里視作廢物的木材下腳料,經他斧砍鋸拉之后,一個小板凳便做成了。不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產品創新尤為重要,因為張濟亮做的小板凳樣式老化,銷售不動。
駐村工作隊暗暗為此著急,幫張濟亮出主意想辦法。在電腦上搜索相關信息,下載凳子的照片和視頻。經過一番摸索,工作隊員幫助張濟亮琢磨設計了一款新凳子(如圖)。
網絡上的“抖音”小視頻深受眾人的青睞,于是工作隊也積極嘗試,錄制并上傳了賣凳子的廣告宣傳視頻,傳播效果非常好,對銷售凳子有很大幫助,為張濟亮老人也帶來了不少收入。
小板凳,大作為,一個小小的板凳為張濟亮老兩口敲開了致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