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運河被國務院列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歷經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再次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而衛河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被大家所關注,昔日的衛河是什么樣子?作為昔日主要運輸工具在衛河上來往行駛的漕船又是什么樣的呢?為了讓更多市民了解“漕船”,家住新鄉市年過八旬的老“船家”張俊山和兒子張新明,歷時近半年時間制作出了一艘長達2.6米的漕船模型,再現了昔日衛河航運的漕船風采。
10月26日下午,記者在平原路中段張俊山老先生的家里,見到了即將制作好的長達2.6米的大型衛河漕船模型“張家灣號”。“張家灣號”制作工藝講究,無論是大的船艙、船帆,還是水缸、水桶,看起來都和真的一模一樣。
據張新明介紹,原來整個體系內河叫漕運,船叫漕船。漕船整體分兩大部分,一個是人居住的部分,一個是裝貨的部分。“張家灣號”的所有制作是按照當時船只(16.6比1)比例換算出來的。
82歲的張俊山老人說,他是衛河漕運第六代傳人,生于船,長于船,在船上生活了40多年,對漕船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是衛河船運興衰的見證者。他的祖輩是北京通州張家灣人,世代以船為生。張家灣是北京船運的一個大碼頭和物資儲備倉庫,來自南方的貨物運到這里,再由小船運至北京城。后來由于貨物減少,為了生計,全家人就帶船逆流而上,一路向南,尋找貨源,最后來到新鄉城西楊樹灣碼頭,并在此落戶,從這里裝載貨物再往返天津。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鐵路和公路運輸不斷擴大以及衛河斷流等原因,船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段船運歷史一直留在老人的記憶深處。從船上下來后,張俊山被分配到新鄉市一家工廠,從事模型技術工作,直到退休。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俊山越來越懷念船上的生活和從事船運的先輩,同時,也為了讓新鄉人永遠銘記這段大運河的漕運歷史,他萌生了根據自家原船大小按照比例制作一個大的漕船模型,無償捐獻給市博物館的想法。
說干就干,從今年5月份開始,父子倆開始進行大型船模的制作。由于沒有圖紙、沒有原型可參考、沒有制作材料,張俊山憑著記憶對船板的厚度、船帆的高度,以及每個細節進行琢磨,經過5個多月努力,終于按16.6比1的比例制作成一個長2.6米、寬0.4米的漕船模型,并取名“張家灣號”。
張新明說,相比其他內河的漕船,衛河漕船有兩個明顯特點,一個是船身,一個是船帆。為了加大運載量,把船身加長了,到轉彎的時候,解開插銷,就可以轉彎,這是衛河漕船唯一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目前在世界上像這樣的兩身船很少。船帆則是圓弧半頁帆,是為了減少兜風量,就把船帆的上面改成圓的。
張俊山和張新明均表示,“張家灣號”做好以后,要把它送給市博物館,讓所有新鄉市民都能一睹昔日衛河漕船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