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新鄉 > 正文

新鄉:有了“種谷”,咱們挑上了“金扁擔”

來源:新鄉日報編輯:胡浩亮發布時間:2021-05-27 16:53:20

  風從黃河來,綠色的麥浪起起伏伏,伸展向遠方。

  一頂、兩頂、三頂……驕陽下,黃色的草帽躬身麥田忙碌著。祝運寶擦了一把汗,興奮地說,這塊地今年畝產1500斤沒問題。

  祝運寶今年63歲,是平原示范區祝樓鄉蒙城村人。與土坷垃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祝運寶的底氣為何如此十足?

  再過半月,就是“三夏”時節。眼下,正是控制小麥病蟲害、開展麥田調查研究的關鍵之際。“我們這兒的農民最有福氣了,小麥品種是‘國字號’基地培育的,施肥、澆水都是遙控指揮,技術指導更有張新友院士,王汗芳、李向東、方保停等一大批大牌專家。”祝運寶黝黑的臉龐露出燦爛的笑容。

  兒子祝興魁是村黨支部書記,接過話茬笑言:“爸,現在您終于挑上了農業現代化這條‘金扁擔’了吧?”

  “可不是嘛!”老祝的思緒回到了小時候。黃河以北這一帶,風大、沙兇、雨少,貧瘠的土地上不打糧食,一畝地150斤小麥算是高產。他四五歲的時候,天天不是“黑饃饃”,就是紅薯飯,“紅薯干、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兄弟姐妹8個,三哥長到9歲活活餓死……

  “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地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中原大地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有擔當。2018年,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全國首個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花落平原示范區。被人稱作行走在大地上、守望著麥田沒有職稱的“土專家”祝運寶成為中心一名工人,平時就跟小麥專家一起在家門口上班。

  生物育種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種業戰略科技力量。該中心以種子、種苗、種畜為三大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鄉·中國種谷”。去年流轉的4500畝地,蒙城村有600多畝,祝運寶第一個響應,把家里的13畝地流轉了出去。

  一畝地流轉費是1300元,在中心上班每月又有1300多元的收入,而且還有“五險”……老祝掰著手指跟老伴兒一算賬,一年能收入3萬多塊錢,擱過去哪敢想啊!

  “中國種谷”以祝樓鄉為中心,覆蓋周邊師寨鎮、原武鎮等地。祝運寶搞小麥,比他小一輪的祝爭戰在玉米方面很有鉆勁兒。祝爭戰與山東省的“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交往多年,同樣懷揣著“讓中國大地上種上自己的好良種”的夢想。

  今年4月9日,全國種業領域11家知名科研院校(所)和企業與平原示范區管委會簽訂項目框架協議,總投資達150億元。祝爭戰的河南糧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引進,在師寨鎮流轉了2萬畝地,發展高效、綠色、訂單農業。

  收了麥,種玉米。在“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下,資金、種子、化肥、農藥、保險、技術等,群眾都不用操心,全由祝爭戰所在的企業提供。對于群眾來說,土地由村集體統一流轉,一畝地1000元,畝產增收部分的50%再分紅,同時,還可以務工,等于說能得三份錢。

  “咱老百姓最喜歡這了!”師寨鎮東磁村村民閆金柱興奮地說,過去自己種地是靠天收,現在是靠科技吃飯。比如,之前種地畝打1200斤玉米就算高產了,統一流轉后,實行測土配方,種的都是當家品種,一畝地保守能收1500斤,多出300斤就多收入300多塊錢。

  祝爭戰說,田間管理由村集體帶著群眾干,企業出托管費,一個村流轉2000畝地,一年集體收入就達15萬元,而且還真正調動了農民愛護耕地、促進增產的積極性。

  農民種地還怕啥?閆金柱說,秋收的玉米并不像咬著“咯嘣響”的小麥,沒地兒曬,院子里堆不下,公路上不讓晾,萬一碰到陰雨天,最容易發霉。這種擔心也很快破解。“麥收后我們還準備建一座糧食產后處理中心,再多的糧食也自動烘干。”祝爭戰告訴記者,一則保護了糧食質量,二則避免過去收割時產生的滾滾狼煙,從源頭上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一頭連著國家的“糧袋子”,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中原大地上的“金扁擔”正越挑越穩。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青青操久久 | 尤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欧美在线影院 | 亚洲日韩制服中文2021 | 婷婷六月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