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面向未來,美的集團(000333.SZ)帶給象牙塔里的學子們一次挑戰最前沿科技的計劃。
11月4日晚,第二屆美的創見大賽總決賽正式舉行。本次大賽是針對全球青年科學家發起的專業學科類賽事,聚焦“無線隔空輸電”這一需求廣泛、卻尚無大功率下的成熟產業化方案問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共計8個參賽團隊入圍本次決賽。
“今年賽事主題聚焦‘無線隔空輸電’,是因為這一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技術。”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院長助理胡斯特介紹。
據了解,第二屆挑戰賽由美的集團發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無線電能傳輸系統專業委員會、36氪聯合舉辦。
無線充電技術應用剛起步
無線電能傳輸作為一種新興的電能傳輸方式,改變了通過拔插電線使用電能的方式,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給出了一個新方案,在提升供電方式自由度的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空間環境和用戶體驗。
1889年,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提出無線輸電構想,2001年5月16日,一位工程師居伊·皮尼奧萊在非洲格朗巴桑大峽谷進行了一場特殊的實驗——一只200瓦的燈泡亮了起來,燈泡周圍沒有電線、插頭和插座,這場試驗就是利用微波進行長距離無線隔空輸電。
2021年9月,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消息稱,由其牽頭承擔的“十米級微波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項目,研制成功十米級微波無線電能傳輸樣機,在國內首次實現20米距離千瓦級功率電力的隔空輸送,整體傳輸效率達到25.5%的世界先進水平。項目已通過國家電網專家組驗收。
然而,這還遠遠不是這一項目的終點。
“無線充電技術的應用剛剛起步。小功率無線充電技術上,手機領域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大功率方面,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也正在做積極的技術儲備。”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馬澄斌表示,整體來看,安全性、市場成熟度以及成本,是大功率無線電傳輸技術大規模產業化的三大課題。
“在技術原理上,磁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已沒有什么瓶頸,但并不代表在產業化上就已經成功了,譬如發射端、接收端的小型化等,這些都是難點。”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朱春波認為。
對于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前景,朱春波拿新能源車作為例子,他說,當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而且我國還有明確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計劃。然而,充電樁數量不夠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掣肘之一,這就給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決賽八支隊伍讓人耳目一新
近日,全國工商聯對外發布了2022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和發明專利榜單。
美的集團憑借持續大力度的研發投入以及大規模的創新成果轉化,高居“2022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的第13位,以及“2022民營企業發明專利500家”榜單第2位。
從這里可以看出,美的集團對研發“不計成本”地投入,而且建立了更完整的體系。
美的中央研究院工程師劉赫表示,目前,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應用范圍廣泛,包括智能家居、家用電子設備、醫療設備、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美的希望與不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完整生態鏈,推動前沿技術市場化、商業化。”
在第二屆美的創見大賽中,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趙爭鳴認為,最終入圍決賽的八支隊伍各有特點,都給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人耳目一新,“我最看重昆明理工團隊,他們將整個項目看成一個系統、一個組合,從發送、接受兩端的電子裝置中,包括電路結構的優化、傳輸頻率的選擇等都是一個系統的創新,最后整體的效率較好。”
賽事評委、重慶大學教授孫躍說,此次參賽的多是20多歲年輕人,這可以看出我國無線輸電事業后繼有人,他們是我國無線輸電的希望。“美的集團在無線電能傳輸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應用工作,早早地盯準了這個方向,可以說是獨具慧眼。”
他認為,中國的無線充電產品產值和產量都不低,但由于企業投入的研發資源少,“我們是處于打工狀態。”而要扭轉這個局面,辦法就是企業能加大投入,不能光靠高校搞學術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朱春波懇切地表示,企業要站在產品研發的前端。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我們才有可能擺脫為別人打工的狀態。“現在好的現象是,像美的這樣的大企業在這個技術上的投入越來越多。”
“比賽選題經過了深思熟慮,它既是產業界的前沿,又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美的集團自身正在攻關的一個方向。”在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助理、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胡斯特看來,第二屆賽事效果超出預期。
“一方面,讓高校實驗室與美的科研后端直接建聯合作;另一方面,讓校園人才預先扎根到美的科研當中。”胡斯特說,美的希望與不同高校、科創企業等“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推動一個專精技術應用“落地”乃至市場化、商業化。據胡斯特介紹,通過去年首屆賽事的舉辦,目前美的已與一些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共同進行項目市場化“落地”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