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20日電(記者 張怡)當夜幕降臨,位于廣西大化紅水河邊的達吽小鎮華燈初上。達吽小鎮是大化瑤族自治縣規模最大的移民安置點,“達吽”是紅水河壯語音譯,寓意著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在小鎮入口處,一群身著艷麗瑤族民族服裝的青年男女載歌載舞前來給游客敬酒。他們是當地一家藝術團的成員,大約36人。在過去,他們分散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生活困難。如今搬遷到縣城,他們通過就業、創業變成縣城居民。他們自發組建了文藝隊,經常登臺演出,為自己帶來了一筆收入。
位于廣西大化紅水河邊的達吽小鎮 圖/中國日報
當地居民在夜市賣油餅 圖/中國日報
達吽小鎮“地攤經濟” 圖/中國日報
瑤族青年男女帶著游客跳舞 圖/中國日報
“夜間經濟”的達吽小鎮 圖/中國日報
瑤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前來給游客敬酒 圖/中國日報
瑤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前來給游客敬酒 圖/中國日報
瑤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前來給游客敬酒 圖/中國日報
大化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極度貧困縣。2015年底,全縣有未脫貧人口2.25萬戶10.44萬人,貧困村92個(其中深度貧困村46個),貧困發生率25.8%。
貧困群眾大多分散居住在石漠化嚴重的大石山區及土地稀缺的水電站庫區,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資源匱乏、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低下
近幾年,大約1萬名貧困群眾從位于深山中交通不便的貧困村陸續搬遷到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古江安置區。紅水河邊的達吽小鎮緊鄰著搬遷點,小鎮的建設以解決搬遷群眾創業就業為目標,以美食和民俗文化為主。
據介紹,古江安置區坐落在大化縣城最好的臨河地段,在推進該安置區建設的過程中,大化縣結合“長壽門戶·美食之鄉”的定位,打造布努瑤特色文旅小鎮為目標,投資20億元,發展以飲食為主的第三產業,引導搬遷群眾就業創業。
同時,整合美食廣場周邊安置樓一樓、美食街、步行街等臨街鋪面,出臺優惠招租政策,扶持、鼓勵貧困群眾自主創業。目前,已有150多家商戶入駐營業,其中搬遷農戶自行創業12家。達吽小鎮的運營,輻射帶動了縣城周邊第三產業的興起,提供3000多個工作崗位。
安置區設立了就業創業服務指導中心,項目附近設有農民工創業園。創業園已完成一期孵化區已累計與83家小微勞動密集型企業簽訂入園協議,提供就業崗位數2000多個。目前安置區有勞動力且有就業意愿的搬遷家庭已實現戶均1人以上就業。
如今,在達吽小鎮喧囂夜市的撬動下,古江安置區已成為河池市最富創意、游客最多、人氣最旺、就業最方便的安置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品鑒美食。今年疫情后很多群眾沒有到省外務工,達吽小鎮增設了80個免費的移動攤位,安置區的搬遷戶可自愿報名參加,點燃“夜間經濟”的達吽小鎮,熱鬧繁華,成為眾多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每天晚上達吽小鎮都會出現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的景象,‘夜經濟’日益紅火。在這里,美好的生活正在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