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21日電 題:窮山村來了“富親戚”——云南駐村第一書記群像掃描
新華社記者楊靜、吳寒、王安浩維、呂馨慧
入秋后的烏蒙山腹地,逐漸開啟了陰冷模式,雨霧天氣成為日常。這里的駐村第一書記們卻一刻不停,不顧風雨、走村入戶,補齊脫貧的最后短板。
午飯過后,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芒部鎮松林村開始起霧,不一會兒數米開外就很難看清對面是誰。第一書記易志強帶著筆記本來到了上下街村民小組,連續走訪好幾戶群眾都沒在家。
“這幾年變化很明顯。”易志強說,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這種天氣村民就窩在家里烤火,現在道路硬化了、交通改善了,大家更愿意選擇外出務工。他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走訪貧困家庭留守學生。
鎮雄縣是全國剩余貧困人口最多的縣,也屬于鎮彝威革命老區,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到去年底,鎮雄縣還有貧困人口12.2萬人。
為了打好剩余貧困人口“清零”攻堅戰,云南省強化了對鎮雄縣的幫扶力量,安排業務精湛、工作能力強的第一書記,激活貧困村發展動能,確保貧困群眾如期脫貧。
“教育扶貧的任務重,但帶動脫貧的效果好。”易志強說,這幾年,通過“控輟保學”壓實教育扶貧的責任,群眾越來越重視教育。
尤其是今年,芒部中學一名貧困家庭學生考入北京大學,在當地傳為美談。“要借著這股勁讓大家更重視教育。”談話間,易志強來到了17歲的彝族小伙兒王俊安家里。“俊安,最近考試怎么樣?生活上還有沒有困難?”
王俊安今年上高三,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自幼跟著奶奶生活,全家生活靠父親在外務工的收入。因為脫貧攻堅,家人告別了茅草土坯房,搬進了二層樓的房子。
得知王俊安最近成績波動比較大,易志強安慰他說:“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面對每次考試都要調整好心態,心態會影響高考發揮。”
易志強說,自2018年駐村以來,他通過各種途徑爭取教育幫扶資源,讓貧困山村的學校有了多功能電腦室,學校的硬件條件得到了改善。
2015年以來,云南省累計選派近5萬名駐村第一書記、19.47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他們守初心、擔使命,為貧困地區注入新鮮力量,把黨和人民緊緊聯結在一起。
得益于第一書記的幫扶,先進的生產理念被送到了邊境貧困縣,貧困鄉村的發展動能被激活,位于中緬邊境的普洱市瀾滄縣就是其中的縮影。
瀾滄縣是云南9個未摘帽縣之一,是直過民族拉祜族聚居的區域。臨近深夜,竹塘鄉云山村的第一書記何朝輝還在忙著三七花酒廠投產相關工作。
“酒廠將延伸三七的產業鏈,為群眾持續增收打下基礎。”來自中國工程院的何朝輝介紹,2015年中國工程院對瀾滄縣實施定點結對幫扶,幫助當地發展了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產業,建成20余個優質高產示范樣板區,僅冬季馬鈴薯就為種植戶每年戶均增收5000元至8000元。
“把先進的生產要素帶到貧困地區、先進的生產理念教授給群眾,才可能讓貧困地區產業更有持續性。”何朝輝說,中國工程院與當地部門深入合作,已培養了15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同步實現了“富口袋”和“富腦袋”。
“種出了好的農產品,還得需要賣得好,形成產業閉環,才能讓群眾真增收。”何朝輝說,為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銷路,從去年開始,院士團隊聯合電商平臺,對村民進行電商培訓;今年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到地里進行電商直播,1個小時賣出25噸馬鈴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貧困戶不僅有了標準化的種植基地,還有了自己的網店。
在首屆扶貧電商班結業時,學員張杰以近2000次觀看、數百個粉絲關注的成績,獲得直播賽冠軍。
“不敢想。”張杰說,通過培訓,他已經掌握注冊店鋪、上傳商品、提升店鋪流量、直播帶貨等全流程的電商知識,自己也從電商消費者變為電商商家。
看著貧困地區發生的點滴改變,云南駐村的第一書記們感受到扶貧工作的意義,但有時候改變并不容易。
在“三區三州”之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讓群眾住上安全穩固住房是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45歲的托坪村第一書記和銳在2017年來到村里時,認為這項工作應該不難。但第一次入戶就讓他吃到了“閉門羹”。“生活在山上的群眾,不想搬、不愿搬。”回想起入戶的場景,和銳至今印象深刻,被群眾拒之門外、不被群眾理解……
“沒辦法,硬著頭皮還得上。”和銳說,他白天幫著群眾干活、晚上入戶,終于打開了群眾的心結。隨后,他和扶貧干部帶著群眾參觀建成的安置點,了解新生活、新產業,最終群眾同意搬遷。
搬遷到新家的群眾,已有4對新人結婚。在此之前,村里已經好幾年沒有辦過喜事了,和銳還是其中兩對的證婚人。
“貧困群眾搬新家、辦喜事、迎新生。”和銳說,與群眾打交道過程中,他更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也提升了自己的基層工作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擦亮了胸前的黨徽,讓群眾更加相信黨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