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質量月”系列活動持續開展。昨天,在市市場監管委“檢驗檢測機構開放日”活動中,天津市乳品食品檢測中心迎來140余名市民代表。在二樓分析一室,參觀了該中心的市民代表圍在負責液相檢測的檢測員李桂紅身邊,提出各種他們關心的問題,并得到一一回答。
“平常在生活中,洗菜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怎么能讓家人吃上干凈的蔬菜?”
“咱們可以用鹽水洗菜,多洗幾次,或者放些小蘇打,市場上也有專門洗菜用的粉劑,而且做菜時蔬菜經過高溫烘烤、蒸煮,農藥基本不會有太多殘留。”
“西藍花怎么才能洗干凈?”
“西藍花維生素含量比較高,大家比較喜愛,用水多洗幾次就可以了,從我們檢測來看,近一兩年對西藍花的檢測沒發現有多少農藥殘留。”
“老百姓現在對添加劑‘談虎色變’,其實不用擔心,按照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不許添加的絕不能添加,但有必要添加的,在滿足限量要求的前提下,是允許添加的。”天津市乳品食品檢測中心技術負責人劉壯就市民代表提出的食品添加劑問題給出回復和建議,“購買食品時注意看產品標簽,上面會明示添加劑的相關信息。”
“目前,我們能夠檢測涉及一般理化指標、農殘、獸殘、食品添加劑、違禁添加物、微生物指標、營養素共1564個參數。”天津市乳品食品檢測中心副主任何清毅介紹。
“今天對檢測機構有了了解,讓我對食品安全很放心,還學到了很多洗蔬菜的方法。”剛剛了解了檢測員如何檢測三聚氰胺,來自南開區嘉陵道街的高俊潔阿姨覺得收獲頗豐。
“剛才講了口罩的分類,下面再介紹這些口罩分別會檢測哪些大家最關心的指標。”
檢驗檢測機構在服務疫情防控、促進復工復產達產、規范市場秩序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起到了技術支撐的作用。同一天,國家服裝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天津)也開展了“檢驗檢測機構開放日”活動,技術人員來到三潭西里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帶來口罩科普講座。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當下,市民對口罩的選擇和佩戴等知識很是關心,因此,二樓的大會議室里早早就坐滿了社區居民。
在這次講座中,該中心實驗室主任孫學艷和另外兩位技術人員分別就口罩技術標準知識、如何檢測口罩、如何識別口罩質量及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等內容進行專題講解。
“我們日常戴口罩,不是貴的就好、便宜的就不好,在日常生活中以醫用外科平面型口罩為主就可以了,這種口罩既能保證防疫要求也能有舒適度。” 孫學艷在臺上認真地講,臺下數十人全神貫注地聽。
“合格的平面型口罩有三層布。外層是防水型的無紡布,阻礙唾液、血液等液體的傳播;第二層是熔噴層,是真正對顆粒、細菌起到阻隔最關鍵的一層;內層是貼膚層,也是親水層,吸收佩戴時產生的哈氣,讓佩戴更舒適。”孫學艷把一只平面型口罩撕開來展示,讓大家摸一摸,親手感受熔噴布的材質特點。
進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互動,這種形式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結合我市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市市場監管委在今年“質量月”期間組織有條件的檢驗檢測機構,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實地參觀、知識問答、科普講座、技術咨詢等活動,積極展示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不僅拉近了檢驗檢測機構與社會公眾的距離,也推動社會各界更多地了解檢驗檢測機構、信任檢驗檢測機構。(蘇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