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是從戰機上發射,用于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是殲擊機的主要作戰武器之一,也是用作殲擊轟炸機自衛和直升機超低空作戰等空戰場景的武器,被喻為戰機的“利爪”,是戰機攻擊力的重要體現。在8月24日舉行的“中國空空導彈事業發展非凡十年”活動暨“鑄箭天團”媒體見面會上,多位空空導彈外貿型號總師向媒體講述中國空空導彈事業十年發展非凡成績。在談及中國空空導彈的發展現狀時,航空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副院長王錚自信地表示:“可以說,在空空導彈領域,外國人有的,我們都有;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空空導彈已經涵蓋了空戰的方方面面,是奪取制空權的主要武器,成為世界各軍事強國重點發展的武器裝備。”航空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外貿型號總設計師任宏光表示,隨著戰斗機性能的不斷提升和作戰戰術的發展,為滿足空戰中的各種需求,空空導彈的技術水平與復雜度也日漸提高。時至今日,設計并制造空空導彈已成為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綜合體現。目前空空導彈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當中的代表型號就包括美國的AIM-120、AIM-9X。俄羅斯的R-77、R-73和中國的PL-10E、PL-15E等。
“衡量空空導彈性能的主要指標就是打的遠、飛的快、打的準、打的狠、使用方便。”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貿型號總設計師樊會濤介紹稱,所謂打的遠,就是導彈的射程越遠越好。所謂飛的快,就是指導彈的速度越快越好。打的準,就是指導彈的制導精度越高越好。打的狠,就是希望一發導彈就能對目標進行有效的毀傷。使用方便,就是在作戰使用中對飛行員限制盡可能少,便于飛行員盡快捕捉戰局,“應該說這五個方面的性能。我國現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據了解,空空導彈開始于上世紀 40 年代,1958 年東海上空的“9 •24”空戰,正式揭開了中國空戰導彈時代的帷幕,1961年7月18 日,專注于中國空空導彈研究的航空兵器設計研究所應運而生,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的中國人采用的是對殘骸測繪仿制,借助外部專家技術幫助的模式研發空空導彈,而為了讓國產空空導彈早日列裝部隊,當時,剛剛渡過困難時期的中國毅然拿出22噸黃豆口糧從國外換回急需的產品圖紙。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空空導彈事業已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的空空導彈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隨著空空導彈的發射平臺、攻擊目標、作戰環境等方面的變化,空空導彈的作戰需求也隨之越來越高。為追趕國際最先進裝備水平、滿足用戶作戰需求,我國空空導彈在小型化、高機動、中遠距攻擊以及抗干擾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突破。”任宏光說。
航空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副院長王錚也認為,在這十年以來,中國的空空導彈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已經實現了從與國際先進水平“跟跑”到“并跑”的重大跨越。按照基本型、系列化與特色化發展相結合的思路,我國創新發展的第四代空空導彈,比如PL-10E、PL-15E,主要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部分關鍵指標已超過國外同類產品,“可以說,在空空導彈領域,外國人有的,我們都有;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而近段時間以來,東部戰區在臺灣島周邊開展的實戰化演訓,以及南部戰區在某空域展開的實射訓練中,多型國產先進空空導彈集中亮相,展現了我軍強大的制空能力,對分裂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起到強烈的震懾作用。
談到航空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在強軍衛國中的作用,任宏光表示,當前,解放軍接連發布三大戰區實彈演練、武器裝備發射畫面等信息,體現的是人民軍隊有堅定的意志、必勝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航空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是人民軍隊堅定的支持者、是空空導彈國家隊,理應從“國之大者”出發,打造好用、管用、頂用、耐用的一流裝備,捍衛民族尊嚴、保衛國家安全,“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祖國領土完整的歷史使命,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