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宣布,澳大利亞將加入美國主導建立的所謂維護海灣地區航行安全的“護航聯盟”。莫里森表示,“這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并稱其“貢獻范圍有限而且是有時限的”。從此前的“慎重考慮”到宣布加入,澳大利亞的“回心轉意”究竟為哪般?
近來,美國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游說盟國加入“護航聯盟”,企圖打著“航行安全”的旗號聯合多國向伊朗施壓。美國聲稱向60多個國家發出了邀請,但得到的回應卻并不多,此前只有以色列表示對此感興趣,英國和巴林明確表示將參與行動。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國防部長埃斯珀在8月早些時候訪問悉尼時,曾請求澳大利亞幫助巡邏這條戰略水道,但是澳方并沒有答應。此次澳政府的“回心轉意”當然讓美國欣喜萬分,尤其是在直布羅陀當局不顧美國的阻撓釋放了被扣伊朗油輪之后,這無疑給“長臂管轄”失效的美國帶來了一絲安慰。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澳大利亞的選擇更像是對各方的妥協,是利益權衡的結果。
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澳大利亞此前已經拒絕了美國在其境內部署中導的提議,此番加入“護航聯盟”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彌補與美國的裂痕。8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出訪澳大利亞時表示,在澳大利亞北部部署陸基導彈“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結果遭到了澳大利亞的拒絕。多個亞洲國家也不愿讓中導“進門”,讓埃斯珀“幾個月內就在亞太部署中導”的言論成了笑話。不難想象,既然澳方已經在中導問題上駁了美國的面子,那么在護航問題上給予一定積極回應也在情理之中。
此次澳大利亞雖宣布加入“護航聯盟”,但派出的實際兵力有限。莫里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澳大利亞將派遣少數部隊、一艘護衛艦和一架偵察機加入“護航聯盟”,而且將會部署在“有限的范圍”和“有限的時間”內。很明顯,澳方的做法更像是一種左右逢源的政治姿態,而這也再次表明,在伊朗問題上,美國與其盟友并不完全在“一條船”上。(蘭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