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7日電(記者杜一方)戰國燕邑,以涿水得名,是為涿州。這座文化古城,是三國“桃園三結義”的故地。受臺風“杜蘇芮”影響,這座位于京畿南大門的城市受到關注,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一)
7月29日到8月2日,涿州市4個鄉鎮(辦事處)降水量超400毫米,涿州部分街道、鄉鎮被洪水圍困。這座常住人口60余萬的城市,受災人數超過13萬人。
救援人員在涿州市內乘沖鋒舟救援轉移群眾。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8月2日上午,看到網上的洪災畫面時,我正在北京值班,掏出手機一查,涿州東站距北京僅有25分鐘車程,當天只剩15點20分開的G659還有票。
一個電腦包、兩件換洗衣服、一把雨傘……簡單收拾行李后,我即刻前往北京西站。
一下高鐵,濃厚水汽撲面而來。
前來涿州運送救援物資的車隊排成長龍。新華社記者 杜一方 攝
涿州街頭,看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車輛經過,安全感滿滿。消防和其他救援隊伍車輛也正從四面八方匯集于此,一眼望不到邊的車隊少有鳴笛,仿佛是無聲中的默契。
(二)
受積水影響,部分受洪水圍困的群眾仍處于斷電斷網狀態。于是,我選擇直奔此次汛情重災區涿州市碼頭鎮,這里地處琉璃河、北拒馬河、小清河三條河下游。
現場不少區域積水深達兩三米,一些地方成為“孤島”。由于村里住戶不太集中,需要挨家挨戶地救。“有些地方大船進不去,小船數量有限,就得輪著救。”村民告訴我。
洪水渾濁,情況復雜,有的救援船被鐵皮、樹枝等尖銳物劃破,氣氛一度緊張起來。看到在場的衡水消防救援人員喘著粗氣來回往返,幾乎渾身濕透,分不出到底是汗水還是泥水,我的眼眶濕潤了。
這支1日晚星夜馳援而來的隊伍帶來14艘舟艇,也給受困村民帶來了希望。
“眼看村里物資所剩不多,村里老人就要餓肚子。”對于碼頭鎮沙窩村黨支部書記魏江濤來說,消防救援人員趕來得太及時了。連日來,沙窩村兩委班子堅守在崗,協助搶險救災隊伍轉移上百名受困群眾。
魏江濤最近每天睡眠不足3小時,他紅著眼告訴我,沙窩村有1300余人,只要有一名村民在村里,村干部就會堅守在崗。萬幸的是,村里百姓都平安。
有的三四天沒睡過囫圇覺,有的家有險情也顧不上,有的蹚水挨個敲門轉移群眾……在涿州抗洪一線,“我是黨員我先上”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像魏江濤這般的黨員干部有3萬多名,他們在冰冷洪水中成為中流砥柱。
(三)
為了解轉移安置情況,3日我來到臨時安置點之一的涿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運送支援物資的車輛井然有序,很多人主動上前幫忙卸下物資。
過道兩側擺滿礦泉水、泡面、蔬菜等物資,數量明顯要比前些天更充足。穿行其間的志愿者有大學生,也有中學生,他們擔負起引導災民入住、分配物資的任務,還幫忙扛著大包小包。
新華社記者杜一方(左一)在記錄街道積水情況。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不少村干部這兩天才被救出來。”清涼寺街道干部劉振杰說,通知村民撤離后,他們就去巡查搶修河堤去了,洪水上來時已經來不及撤下。
好不容易在人群中找到涿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副書記李聰,短短2分鐘的采訪間隙,李聰接了三四個電話,都是各地聯系過來捐贈物資的車隊。他說,目前已安置2300多人,現在物資更多了,群眾情緒也更穩定。
(四)
重災區到底怎么樣了,我們都放心不下。4日再次趕到沙窩村時,水位已經下降了不少。
水位下降為開展醫療救援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武警河北總隊在涿州高新區街頭迅速搭建起一個醫療點,對公眾提供急救和基本的醫療服務。
涿州是出版業的物流重鎮,很多圖書在洪水中被淹受損,熱心民眾和書友紛紛下單搶購支持中圖網上新的“加油包”等產品。
隨著水情好轉,一些受災群眾逐漸返回家中。在部分救援隊即將撤離之際,不少涿州市民夾道相送,在“感謝英雄”“一路平安”的呼喊聲中,救援人員熱淚盈眶,淚水也模糊了我的視線……
消防員在齊胸積水中背負老人艱難前行;武警官兵小心抱著嬰兒蹚過齊膝積水;退伍軍人潛入污水打開門幫鄰居脫困……這場洪水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傾盆大雨,不是齊腰洪水,而是被汗水泥水浸透的衣衫,是萬眾一心的精神。救援者們不顧安危、爭分奪秒,為這座洪水中的小城帶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