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國內 > 正文

文化新觀察·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系列談丨文化新業態激活經濟新動能

來源:新華社發布時間:2025-05-23 08:37:05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文化新業態激活經濟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黑神話:悟空》以數字技術搭建東方神話世界,《哪吒之魔童鬧海》用精心打磨的特效帶來震撼視聽體驗,精彩的非遺技藝展示帶動直播間銷售額激增,云展覽、云旅游等線上文化消費愈加豐富……

  當傳統文化資源插上科技與商業的翅膀,文化新業態、產業新模式、消費新體驗不斷涌現,激活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產業升級加速,文化賦能潮起。

  文化新業態風生水起

  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正深刻改變著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文化新業態行業快速發展。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48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6.3個百分點,文化新業態行業對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83.5%。

  持續攀升的數字,折射出文化新業態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數字文化經濟崛起——

  西安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身著漢服的年輕人舉著手機直播盛唐氣象;敦煌“數字藏經洞”,運用數字技術呈現敦煌文化的厚重與博大;中國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影視劇等文化“新三樣”成規模“出海”……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區游覽(2024年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觀。

  近年來,短視頻、直播、數字藝術等文化新業態爆發式增長,形成新的消費場景和商業模式。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容提質,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沉浸式體驗經濟盛行——

  朱子衣袂隨水波升騰,水幕豁然洞開,全息投影的摩崖石刻忽而蝶化,化作漫天熒光星雨……今年“五一”假期,山水史詩《月映武夷》首演,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演出落幕時,15歲的杭州學生陳雨桐意猶未盡:“以前見朱子是在課本里,看完演出我想去五夫鎮看看他走過的路,體會先哲的心境。”

  今日中華大地,正以“文化活化”為筆,在丹山碧水間勾勒出古今交融的畫卷,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推動文化消費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

  國潮IP全產業鏈開發——

  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火爆出圈,“哪吒”手辦盲盒上線8天銷售額破千萬元,二次元“谷子店”遍地開花,中國潮玩在海外掀起“拉布布熱”……

  爆款IP何以成為“流量密碼”?專家分析,文創產品持續“破圈”背后,是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更是文化產業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

  今年4月,在海南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非遺技藝與人工智能共舞、老字號與新銳品牌同臺、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交融,國潮IP跨界創新浪潮涌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創新活力。

  觀眾在消博會上跟國產EX人形機器人互動(2025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當老字號擁抱新消費、非遺嫁接黑科技、地域文化碰撞國際設計,文化符號便轉化為經濟價值,更以開放姿態鏈接全球市場,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邁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文化價值激活發展動能

  春夏之交的莫干山,再次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目光。今年,首個以“文化賦能新消費”為主題的分論壇亮相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與會嘉賓發現,方便面開始從八大菜系里找靈感,“有傳承”的中國茶出現在便利店貨架,越來越多國貨從“網紅”走向“長紅”……市場端的新潮流反映出供給側的新變化:以文賦能已是大勢所趨。

  “文”火烹出“熱”經濟,激發消費新潛能。

  熱門演唱會門票“秒光”,演出經濟成為“行走的GDP”;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小體量撬動大價值;“情緒消費”崛起,深受年輕人青睞……文化直接創造經濟價值有了生動表現。

  “冰雪暖世界”的“爾濱”、一“烤”成名的淄博、熱辣滾燙的天水、“心靈故鄉”阿勒泰……大城小市,呈現獨特而生動的文化魅力。

  日落時分,阿勒泰市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的山頂區域人頭攢動(2025年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以文興業、以文化城,文化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底蘊。

  文化消費新浪潮何以活力迸發、潛力無窮?專家認為,文化自信是根源,需求牽引是動因。文化新業態滿足了個性化、體驗式的消費需求,推動文化消費從“物質型”向“精神型”轉變。

  今天,豐富多元的文化新業態不僅是精神消費載體,更是通過“創意賦能+技術驅動+產業融合”重構經濟生態的關鍵資源。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公示,擬增加裝修管家等17個新職業和旅拍定制師等42個新工種。新職業、新工種既是產業變革的縮影,也是對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生動回應。

  從網絡主播、游戲策劃到數字策展人,從民宿管家、研學旅行指導師到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面對如火如荼的文化新業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投入其中,為文化產業注入新活力,開拓發展新天地。

  以“軟實力”構筑“硬支撐”

  文化新業態是傳統文化產業在數字時代的“基因升級”,既延續文化根脈,又創造經濟新增長點,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賽道。

  如何讓文化“軟實力”更好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強化科技創新為引領。

  在貴州苗寨,繡娘們不再僅靠針線謀生。她們通過AI設計軟件生成紋樣,用區塊鏈給作品打上數字指紋,再通過直播間將苗繡賣到巴黎時裝周。這一場景生動詮釋了“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的化學反應。

  當前,文化產業正經歷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的深刻轉型,唯有以科技為杠桿,才能撬動文化產業的升級之路。

  當良渚古城遺址通過元宇宙重現五千年前炊煙,當蘇州評彈通過“全息茶館”技術走向海外,當算法流中的水墨丹青短視頻定義著年輕一代的審美趣向,一幅幅數字時代的新圖景徐徐鋪展。數字化轉型不僅保存文化根脈,更通過數據資產化、場景化應用,推動文化資源向經濟價值轉化。

  創新引領下,文化生產力要素重構。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讓古老的技藝“破圈生長”,將最終推動中國文化產業走向“數智未來”的星辰大海。

  觀眾在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觀展(2024年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優化政策環境筑保障。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動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國家政策“保駕護航”,文化數字化按下“加速鍵”。

  北京、上海等地出臺“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支持數字文創、元宇宙等發展;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線上平臺交易總額突破100億元,推動文化數據從流通向創造躍升;成都印發首個“元宇宙”政策文件,提出到2025年相關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

  專家表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將極大激發全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培育復合型人才是關鍵。

  文化生產是創造性勞動,核心在人,人才濟濟、人物輩出,文化才能繁榮興盛。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浪潮,需要一支具備相應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作支撐。專家認為,應加快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文化人才隊伍。

  讓一切文化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文化之力賦能當下,更蓄勢未來。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 页面升级永久亚洲色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在线a天堂亚洲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