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李連章)產業園區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抓手”,2021年得到了產業巨頭、政府、房企等各方力量的持續關注。同時,由于各地新建產業園區“加速上馬”,加之疫情、傳統產業調整、地產調控等影響,2021年產業園區也面臨空置率提高、同質化競爭等問題。而站在用戶視角,企業對空間有哪些期待?一個優秀的樓宇和園區,要做對哪些事才能留住用戶的心?過去5年,企業的選址心態發生了哪些變化?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21第五屆中國產業園區新驅動力峰會會上,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報告》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解讀。報告總結出2021年產業園區十大創新關鍵詞:城市營銷、產業基金、政策創新、專業化園區、運營為王、輕資產、公募REITs、雙碳、元宇宙和新興產業。
報告稱,繼西安、成都、長沙為代表的一批網紅城市興起之后,2021年不少試圖躋身“新一線”的二線城市和謀求拉動本地消費的眾多城市,由政府機構牽頭,紛紛加入城市營銷戰局。
和君咨詢高級合伙人、和君產業園區事業部主任王鵬認為:“當前,城市營銷已經從‘以提升當地房地產和旅游業為主要目標’的1.0時代,過渡到‘傾向于關注構建全面的城市吸引力’的2.0時代。這包括了通過城市產業環境和科技環境的展現,吸引優秀產業入駐;通過城市文化底蘊和人性化商業環境的城市形象展現,吸引高水平人才定居等多個維度。”
報告顯示,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2021年越來越多的園區企業對外宣傳打造專業化形象,“專業化”園區已經成為趨勢。專業化園區的數量越來越多,軟件園、集成電路園、醫療器械園、智能網聯汽車園、人工智能園、環保園、電商直播產業園等成為熱點。
“鎖定前沿產業、定位精準的專業化園區,往往圍繞細分產業進行產業深度研究,構建產業生態與服務體系,最終形成產業聚集。因此,更容易形成自身特色鮮明、辨識度高的‘標簽’, 更容易得到行業頭部企業的關注與認同,也更易于得到政府、行業協會的支持 。”王鵬介紹。
報告認為,產業園區正從“增量開發”逐步走向“存量運營”時代,摒棄“快周轉”邏輯,擁抱“慢運營”,在存量中孵化新的盈利增長點,追求運營收益與運營成本的短期自平衡,并在長期內實現超額運營收益,變成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邏輯。哪家園區能夠精準“鎖定”目標企業的核心需求,提供有針對性、高品質、差異 化的園區運營服務,就將在“紅海”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2021年是一個關鍵的年份,面對疫情挑戰,我國產業鏈的韌性得到了進一步展現和提升,新的發展格局已經打開。具體到園區和商辦行業,很突出的現象就是對土地和空間的談論少了,對產業的探討多了起來,內容和運營逐漸成為行業主旋律,高質量發展正成為大家一致的目標。”選址中國創始人、CEO陳雪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