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復工復學感到壓力過大、疲勞緊張嗎?如何真正從疫情中“走出來”?心理專家為數萬市民同上一堂課,傳授心理調適“四部曲”。日前,2020年首期“申學書院——市民大講堂”在上海開放大學開講,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醫師,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謝斌就疫情中的心理與調適答疑解惑。
找回樂觀的狀態
今年首期公益講座通過前期調研,收集到市民最關心的問題。謝斌梳理出目前普遍存在的3個問題:一是來自疫情本身的影響,包括在疫情膠著時期的恐慌和焦慮,擔心自己染上病毒而反復查驗所產生的疑病和強迫心理,在疫情中因長期居家隔離,容易產生一些抑郁和偏執的情緒;二是因防控措施造成的影響,如市民因缺乏專業知識而無法有效識別大量涌入的信息,造成心理困擾,居家后出現無聊和煩躁的負面情緒,以及一線工作人員產生創傷后的應激和長期疲勞作戰帶來的職業耗竭等;三是疫情后期社會心理問題。區別于前期有明確的刺激源,常態化時期的刺激源逐漸增多且模糊化,心理問題高度個體化,如產生疏離感、不安全感和空虛感,患病人員的自責感以及失業人群的無助感等。
從心理學角度,謝斌強調,個人認知模式和自我效能感在公眾心理疏導中占據重要地位,建議市民掌握正確的處理問題方式,積極調整自身心理狀態,有效紓解壓力。同時,他提醒市民朋友,關于疫情資訊的獲取渠道,要關注主流媒體平臺或官方新聞發布會,切勿盲目聽信謠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謝斌為大家支招,總結了心理調適“四部曲”。第一,要認識問題,自身的心理問題究竟是受疫情影響還是防控措施帶來的,抑或是現實問題所引發;第二則是接納問題,理性認識各種情緒存在的價值,積極把握心理危機中的正向影響,保持應對危機的信心,看到積極的一面;第三,要疏泄情緒,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最合適的調適方法,找回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第四,就是改變,加強自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行為和心態(認知)上真正轉變。
計劃每月安排一至兩場講座
“申學書院——市民大講堂”活動由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開放大學、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主辦。后臺數據顯示,當天在線觀看直播的觀眾達6.8萬人。
“參與講座,仿佛自己在接受心理咨詢一樣,這段時間因為疫情影響,我失業了,每天情緒都很低落,作息也不規律,對未來感到迷惘。”一位參與課程的學習者留言,“謝教授說要建立‘自我效能感’,把注意力轉移到手上要做的事情,我會按照他說的辦,重新振作起來,找到自己的價值。”還有觀眾坦言,疫情期間和愛人困在家里,每天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個不停。“謝教授很風趣幽默,像老朋友一樣和我們聊天。我要學會專注地看書、聽音樂,這些都對心理調節有好處。”
據悉,今年“申學書院——市民大講堂”計劃每月安排一至兩場在線講座,聯合全市開大系統分校、區社區學院共同推進,邀請知名學者專家助市民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 (記者 徐瑞哲)
原標題:心理專家直播開講,6.8萬人在線觀看 用“四部曲”為心理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