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2日電(記者顏麟蘊、段續)在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五里坡村的衛生室,村醫甘春峰用來記錄村民買藥賒賬的本子,已經很久沒打開過了。“以后也用不著了,打算把它們封存起來。”他說。
打開賬本,一行行娟秀的字映入眼簾:魏洪久家100元、楊長山家206元、關淑霖家319元……記錄著一些村民買藥時的欠賬。以前村民日子緊巴巴的,農忙時節資金周轉困難,欠下的錢總要過段時間才能還上。有時,甘春峰還會自掏腰包,幫困難群眾墊上欠賬。
但現在,甘春峰已經很久沒記過賒賬了。這幾年,政府支持發展特色種植,村民收入逐年增長,每年人均純收入從8000多元增長到了12500元。“大家生活好了,醫保報銷也多了,政府還有醫療補貼,這個賬本,也要淘汰了。”他說。
1998年從衛校畢業后,甘春峰就沒離開過五里坡村。在他眼里,賬本就是當地的“脫貧印跡”。“這樣的‘印跡’還有許多,比如咱們現在所處的診室。”甘春峰說。
剛當村醫的時候,甘春峰像是一個走街串巷的“赤腳醫生”,往返村民家里看病。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村里的公共衛生服務越來越好,他也有了自己的標準化衛生室,診療設備、床位一應俱全。甘春峰說:“咱現在也像城里的醫生一樣,當上了‘坐堂大夫’。”
變化還有許多。針對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村民,甘春峰建立起健康檔案,定期入戶隨訪。去年,上級衛生部門給甘春峰配備了健康體檢一體機,儀器不光能測血壓、做心電圖,還能測血常規、尿常規,進行血氧分析。“通過定期體檢,俺們身體上的小毛病能被及時發現,日子過得更踏實。”村民王景蘋說。
從業20多年,甘春峰見證了村里的變化,村民的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這是我最欣慰的事,未來大家的生活一定還會更好。”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