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邯鄲市第一醫院引進國際上臨床應用的最先進第四代3.0T功能性磁共振。 李利斌攝(資料片)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武福臣)消滅了白喉、霍亂、天花、脊髓灰質炎;人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為2.11‰,孕產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為5.87/10萬……新中國成立70年,邯鄲市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享受到全方位全周期優質健康服務。1950年10月,當黎毅奉命在和平西大街創辦邯鄲鎮衛生所(邯鄲市第一醫院的前身)時,邯鄲全地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僅有18家、衛生技術人員720人。這些機構都集中在區縣兩級城鎮。農村缺醫少藥,甚至無醫無藥。廣大人民群眾得不到最基本醫療衛生保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邯鄲衛生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從優到強的輝煌發展歷程。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231個、衛生從業人員74590人。
70年間,邯鄲市消滅了白喉、霍亂、天花、脊髓灰質炎,戰勝了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打造了城市社區“一刻鐘就醫圈”,建成了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專業隊伍。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網絡縱橫有序、保障有力,基本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重病不出市的就醫格局。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對居民的全方位、全周期覆蓋,百姓就近、便捷、高效就醫有了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為2.11‰,孕產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為5.87/10萬。
舉全市之力建設“四級”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救治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機構少、床位少、人員少、技術水平差、農村缺醫少藥等現狀,我市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培養和壯大專業衛生隊伍,逐步建成覆蓋全市城鄉的軟硬件過硬、技術服務優質、應急處置快捷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體系。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邯鄲市衛生事業雖有了長足進步,但鄉鎮衛生院嚴重滯后,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群眾就醫需求。房屋破敗不堪,設備老化,人員素質差,有超過30%的衛生院只有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出診箱等簡單器械。遇到惡性事件,爆發流行性傳染病、食物中毒等緊急情況,難以應付。于是,邯鄲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社會集資建設衛生院工程。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致函河北省衛生廳,充分肯定邯鄲的做法,稱“這確是一項目光遠大、利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創舉。邯鄲的經驗為我們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與此同時,邯鄲市加大城市醫療機構建設力度,滿足城市居民的多層次醫療需求。一系列標志性醫療工程相繼落成,如市中心醫院病房樓和東區、市第一醫院門診樓和病房樓、市婦幼保健院綜合門診樓、市口腔醫院門診樓、市傳染病醫院病房樓、市兒童醫院建成投入使用;34個縣級醫院、214個鄉鎮衛生院、5390個村衛生室、13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如今,市中心醫院、市第一醫院等醫院不僅醫療設備達到世界頂級水平,許多醫療技術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些縣級醫院過去連一臺闌尾炎手術都無法完成,現在鄉一級衛生院就可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普遍開展X線、血、尿、便常規檢查及心電圖、肝功能等檢查。部分衛生院開展了普外、骨外等普通或較復雜的手術。多數縣醫院已開展顯微外科、胸外、腦外、泌尿外科等大、中型手術。
市內各公立醫院,特別是市中心醫院和市第一醫院都走上了專業化發展道路,成立了大病、疑難病治療中心。
據市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現在,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由0.07張增長到現在的5.77張,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2人增長到現在的78.29人,邯鄲市已逐步成為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域的醫療中心。
消滅傳染病發展預防保健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傳染病肆虐、地方病危害嚴重,全區人均壽命僅為35歲。
邯鄲市按照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加強疾病預防工作,規范衛生市場秩序,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建立以醫院為中心的地段預防保健責任制,形成市防疫站、婦幼保健院、縣區、農村衛生防疫網;控制了小兒麻痹、白喉、麻疹、百日咳、乙腦和流腦的發生和流行;開展了流感監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新結核病防治、手足口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中東呼吸綜合癥、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和30種一、二類疫苗接種,開啟“醫防結合”疾病防控新模式,并在全省推廣,計劃免疫保償制管理辦法在全國推廣。
2003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邯鄲市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贏得抗擊非典的全面勝利,創下在全省原發二代發病率為零、非典患者死亡率為零、醫護人員感染率為零、學校師生感染率為零、疫情報告漏報率為零、疫情流調漏調率為零的“六個零紀錄”的良好戰績。
新中國成立初期,婦幼保健組織十分薄弱,嬰幼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居高不下。邯鄲市的婦幼保健專業組織建設從零開始,設立難產免費床位、順產免費床位,培訓新接生法,在綜合醫院開設婦產科和兒科,在市縣鄉分別建立婦幼保健院、所、站及婦產醫院、兒童醫院。
到1978年,邯鄲市已成立各級婦幼保健站(院),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保健網,并先后推行家庭保健和母子保健保償責任制及新婚優生保健等無償、有償、保償等多種保健服務體制,開展重大婦幼衛生項目、“降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出生缺陷綜合防治等。在農村,開展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免費服用葉酸,免費開展乳腺癌、宮頸癌普查。到2016年,全市創建愛嬰醫院39家(每3年評一次,不累計)。到2018年,全市各縣(市、區)全部建立產前篩查機構,產前篩查率96.35%,新生兒疾病篩查率95.97%,聽力篩查率93.60%。全市住院分娩率達99.99%,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3.78%,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93.94%。孕產婦死亡率降到5.87/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2.1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到2.72‰。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連續多年為零。
醫改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改革開放不僅改變著傳統的計劃經濟,而且在醫療衛生領域掀起巨大波瀾。是安逸現狀,得過且過,還是窮則思變,改革創新,在百廢待興的重要關頭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條坦途?
邯鄲市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奮力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改革,在全國闖出一條衛生改革之路。
動員社會力量集資建設衛生院,實施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農民健康支柱工程、農民健康促進工程、建設健康小屋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既解決了農村群眾看病難,又為國家推行的“分級診療制度”提供了強力支撐。
1997年,邯鄲市全面推行“多種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為2005年全國試點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奠定了基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行后,城鎮職工及農村群眾有了職工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而城區及城鎮中“兩不靠”的居民則被“邊緣化”。對此,市衛生局經調研論證,經市政府批準,在全國率先推出“新型城鎮合作醫療”,實現城鄉醫療保障無縫隙、全覆蓋。2017年,邯鄲市推出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婚姻登記“三免費一站式服務”舉措,平均婚檢率由2016年底的4.04%提高到2019年7月的77.75%。
近年來,邯鄲市堅持政府主導,深入推進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醫療資源配置結構,轉變治療模式為預防模式,促進醫療服務供給質量與效率提升。結合實際,邯鄲市創造性地將“強基礎、補短板”具體化為“強基層全科服務能力、補基層人才技術短板”,明確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任務。在此基礎上,創造性提出邯鄲模式“健康小屋”,積極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以邯鄲模式“健康小屋”為創新特色的公立醫院改革,受到國家衛計委、國家發改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17年10月國務院將邯鄲模式“健康小屋”作為全國22項典型之一予以通報表揚。2018年5月,該典型經驗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