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常雪平)綠色小院、家味小院、女紅小院、國畫小院……一村一品、一戶一景,邯鄲市邯山區美麗庭院“特色小院”建設如火如荼。開窗看綠、推門聞香,一個個特色小院,留住青山綠水,喚起鄉村記憶,傳承家風文明,增加村民收入,點亮村莊風景。
在邯山區美麗庭院“特色小院”打造中,該區致力于“突出文化引領、強化產業支撐、打造特色小院、發揮示范效應”,人人都是設計師、園藝工,扮靚小家,美化村莊,呈現出由“幾村美”到“村村美”,由“一處美”到“一片美”的喜人變化,26629個示范美麗庭院、9833個精品庭院,成為邯山的驕傲。在日前召開的全省美麗庭院創建觀摩推進會上,邯山區美麗庭院“特色小院”創建工作贏得與會人員紛紛點贊。
1
環保先行“生態美”
“燕子不落無福之地”,每年冬去春來,總有燕子掠過樹梢,在邯山區堤南堡村筑巢落戶產蛋,成為庭院中一道溫暖而亮麗的風景。站在村頭,一眼望去,路面整潔干凈,村莊平靜祥和,令人心情愉悅。走進“綠色家庭”,女主人崔磊磊正在打理小菜園,辣椒、黃瓜、西紅柿……不大的園子里種滿了各種蔬菜,色彩豐富、生機勃勃。
小院一角,四種不同顏色的分類垃圾箱引人注意。“這是我們環保小院的標配。”崔磊磊說,在原來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堤南堡村婦聯將生活垃圾進一步細化為廚余、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四類。“今天你們垃圾分類了嗎”如今已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談資。村民們對細化垃圾分類由被動變成了主動。
環保小貼士,細節見精妙。在水電開關、垃圾分類箱等醒目位置貼著一些諸如“節約用水、省錢變現”等溫馨小標識。“這是區婦聯做的,貼在這里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垃圾分類、節能環保好習慣。”崔磊磊說。
作為綠色家庭,崔磊磊還有自己的“秘密武器”。2015年,她家率先安裝了光伏發電太陽能,每月向國家電網輸送1200多度電,收益1500元左右,成為村里環保新能源致富的一把好手。在其影響下,村里先后有20多戶家庭安裝了光伏發電太陽能,增加了家庭收入,推動了綠色環保。
年初,堤南堡村還引進了一臺“高大上”的智能分類垃圾回收機。村民通過分類投放,換取積分兌換相應禮品。村里設置“垃圾分類光榮榜”,每月一評比,被評選出的家庭會被頒發一些小獎品作為鼓勵。這些鼓勵式的舉措大大提升了居民參與度,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準確率,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2
產業助推“生活美”
“一直以來,我心里都有個夢想:家里干干凈凈、院子有花有草、孩子們有事兒做、一大家子和和睦睦。”64歲的梁彩民是邯山區河沙鎮小堤村普通村民,也是小堤村“梁嫂發糕”的創始人、“家味小院”的主人。自2015年小堤村美麗鄉村創建以來,她的夢想慢慢變為現實。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小堤村越來越美了,游人也越來越多了,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同時,區、鎮、村婦聯充分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深入開展“美麗庭院”建設,舉辦婦女手工技能培訓班、“綠十字”電商培訓,組織村里婦女到四川綿陽等地參觀學習女工培訓、民宿服務管理等內容。
在系列培訓學習中,梁彩民靈感閃現:“家里有面、有棗、有祖傳手藝,我為啥不做點農村特色小吃呢?”說干就干。她專門買來石磨,自己加工“梁嫂石磨面粉”,用自家古棗樹上結的棗和祖輩傳下的灶臺手藝,做起棗花糕、發糕等面點,取名“梁嫂發糕”,并注冊了商標。
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梁嫂不斷擴展經營項目,開始制作紅薯粉條、賣綠色蔬菜、開辦了“農家樂”。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也辭了工作,返鄉和梁嫂在家門口創業。“梁嫂發糕”衛生、健康、好吃,受到越來越多游客青睞,“家味小院”最多的一天接待游客300多人,2018年春節7天收入1.5萬元。梁彩民高興地說:“我的小院創業夢終于實現了。”
如今,除了“梁嫂發糕”,小堤村還有“小堤米線”“石磨豆腐”“古棗園農家樂”等產業,成為全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通過“旅游產業+特色小院”模式,依托農家樂、民俗游,小堤村呈現出“戶戶做產業、家家有產品”的可喜局面,許多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實現了在家門口創業致富的心愿。
3
文化興村“人文美”
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青磚黑瓦寧靜質樸、仿古花窗精巧玲瓏,邯山區河沙鎮南街村散發著濃濃的冀南文化風情。在這里,詩書畫社眾多、草根文人云集、翰墨書香四溢、文化氣氛濃郁。其中,近20年未間斷的書畫展、桃花筆會、中秋詩會,以其典雅的姿態對外展示著南街村的詩書傳統和靚麗風采。
濃厚的文化氛圍,涌現出農民漫畫家李培根、田頭詩人王金貴等一批鄉村文化名人,形成河沙鎮南街文化現象。南街村美麗庭院創建便立足身后文化底蘊,憑借本地文化特色,打造了一批“國畫小院、書香小院”等特色文化小院。
“外畫牡丹墻,內植郁蔥竹”,柔美與風骨并存的國畫小院吸引了眾人眼光,展現出別樣風采。國畫小院主人徐光照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南街村人,也是一位集才華與美貌于一身的女畫家。她功于繪畫,擅長國畫,尤善牡丹紫藤與荷花。一屋子牡丹,畫得栩栩如生,暗香涌動……
“青磚古樸色,妙手寫丹青”,淡雅凈美、古樸雅致的書香小院,是南街村文化帶頭人冀學武的杰作。2016年,他成為南街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帶頭設計改建房屋外觀和布局。改建后的小院青磚院墻、花崗石地面、木質樓梯,文藝氣息濃郁,與酷愛書法、詩歌創作的主人氣質相得益彰,正如其門前楹聯所題,“小院清幽時可品茗會友,農家淡雅尚能詠賦揮翰”,處處散發濃郁文化氣息。
4
家風傳承“內在美”
“孝悌為先、忠信為本、自強自立、廣結賢良”“艱苦奮斗立業、誠實仁義做人”……南街村300余戶家庭都懸掛著家風家訓牌。“家訓是傳承優良家風的重要方式,把家訓‘曬’出來,是為了教育警示后人,讓好家風代代相傳。”村民賈國修說。古人云,家訓乃治家之儀軌、修身之準則,必須人人遵守,堪為“一家之法”。賈國修以“修德立身詩書傳家”為家訓,不管生活條件多困難,都要供子女上學讀書。如今,他的3個子女都已經大學畢業,其中兩個女兒是中學教師,他自己也成為邯山區“教子有方家庭”獲得者。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習近平總書記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南街村注重良好家風典型培樹,評選出一批慈善公婆、孝賢媳婦等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影響大的“草根模范”,引導鼓勵更多人爭當“模范”、爭做“好人”。
董麗紅是一個“八零后”兒媳婦,因公婆身患重病,她吃苦耐勞,奉獻家庭,為了不影響丈夫工作,一人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擔。五年來,她日復一日甘心情愿地照顧重病公婆,鄉親們知道她的孝行后紛紛贊揚:“麗紅是個好兒媳,比女兒做得都好。”
除此外,邯山區婦聯通過開展“曬曬我的好家風”“我說我家”“我愛我家-家風故事展”等主題活動,傳播家庭美德,弘揚良好家風,用“家風美”打造“和諧美”,推動“庭院美”。
如今,走進邯山美麗鄉村,仿佛走進一幅幅靈動的畫卷,或清新淡雅書香濃,或古樸雅致氣質美,或田園風光麥浪香,美不勝收。其中,特色小院功不可沒,它撥動美麗鄉村琴弦,奏響鄉村振興合唱曲。
看,不遠的地方,是干凈整潔、瓜果飄香的幸福家庭,是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的幸福新邯山。(本版圖片由邯山區農業農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