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王玲玲 程益聰)大美新疆中部,淙淙的天山融水滋養了一方土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就坐落在中天山南麓——這個面積約為邯鄲市面積三倍半大的縣,就是邯鄲市援疆對口縣,邯鄲援疆干部到達的地方。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同時選派的人才結構更加優化,涵蓋組織、發改、財政、住建、公安、教育、衛生、審計、文廣、檢察等多個部門。
除計劃內選派,邯鄲市在自選動作上發力,柔性援疆人員不斷增多。2010年以來,邯鄲市共選派計劃內援疆干部人才129人,其中黨政干部26人,教師、醫生等專業技術人才103人;計劃外選派教師、醫生等77人。
“十二五”期間,邯鄲市重點實施了河北新村、河北門診病房樓、莫呼查汗水庫及22團天然氣加氣站、康鑫小區保障房等30個援疆項目,援助資金累計達2.57億元。“十三五”期間,預計安排援疆資金2.5億元左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約1億元,實施了60余個援疆項目,涵蓋就業、教育、城鄉居民住房、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反恐維穩能力建設、交往交流交融等7大主要類別。
邯鄲市開展的援疆工作,在當地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省第八批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長樊成華說:“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邯鄲市委、市政府把援疆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抽調精兵強將,狠抓工作落實,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援幫助落實到地方發展和民生改善上,以實際行動彰顯了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邯鄲援疆干部人才牢記初心使命、胸懷無私大愛,為新時代河北援疆工作升級加力貢獻了‘邯鄲力量’!”
“邯鄲力量”助力提升新時代河北援疆工作
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從邯鄲到和靜,開車要走3000多公里,而這個遙遠的地方,卻與邯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總目標的重要舉措。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河北省對口援疆工作要求,邯鄲市對口幫扶和靜縣和兵團第二師22團。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高度,把援疆工作擺在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專題研究、通盤部署,確保機構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為落實援疆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以來,市委書記高宏志連續四年率團入疆,溝通交流、調研謀劃、實地指導,推動邯鄲市開展“務實援疆、精準援疆、全面援疆”。
201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口援疆由干部人才援疆轉入全方位援疆新階段。邯鄲市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援疆工作接續展開,在資金、項目、產業幫扶、干部和人才交流、高端大氣的河北門診病房樓是和靜縣人民醫院的標志性建筑。這座總投資4850萬元的門診樓于2012年交付使用,為和靜縣醫院增加床位300張,大大增加了門診量。該項目被新疆自治區評為“天山杯”創優工程獎,榮獲河北省建筑行業最高獎——“安濟杯”優質工程獎。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心。邯鄲市第八批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指揮長張雙牛介紹,邯鄲援疆工作堅持民生優先,聚焦脫貧攻堅和擴大就業,資金項目更多向鄉村傾斜,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自2010年以來,邯鄲市圍繞改善和靜縣農牧民居住環境、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援建了河北新村、河北門診病房樓、河北養老院、河北幼兒園、河北小學、和靜縣第十二小學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助力解決當地群眾住房、就醫、用水、養老、入學等難題。
對22團的支援也直接惠及群眾。為22團做的城鎮總體規劃編制被國家住建部評為全國小城鎮規劃設計二等獎,22團也被環保部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投資援建22團學校圖書款6萬元,使1500余名教師、學生受益;無償援助330萬元專項資金,推進22團高標準溫室大棚建設和冬棗種植,帶動40余名職工增收,6座大棚(每座2.5畝)為16人提供了創業機會。
脫貧攻堅,至關重要。邯鄲市將扶貧資金向深度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傾斜。
巴西里克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處于巴音布魯克草原景區。邯鄲市援建該村的精準扶貧小木屋項目,可為游客提供住宿服務,目前已經發揮效益,年收入6萬元。同時,邯鄲市對該村還援助了50萬元精準扶貧羊項目。據悉,援助和靜縣總投資1000萬元的10個貧困村20個精準扶貧項目已全部完成。此外,三年間還累計支持和靜縣計劃外對口扶貧資金970萬元。
人有恒業,方能有恒心。產業援疆是增強當地“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各族群眾就近就地穩定就業的重要舉措。10年來,共為和靜引進建成新興鑄管新疆項目、河北建投太陽能發電項目、雄安新區容和服裝園項目、煜鑫工業固廢循環項目等30余個,總投資達100多億元,穩定吸納當地各族群眾3000余人就業。市第八批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副指揮長鄭軍旗說:“10年來,援疆干部一茬接著一茬干,在產業援疆上下功夫,把和靜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變成經濟優勢,項目本身也成為民族團結、交流交融的載體。河北援疆項目的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和上繳利稅已占到和靜縣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此外,邯鄲市把“組團式”教學作為教育援疆的突破口,把“傳幫帶”作為醫療援疆核心區,加大對當地骨干人才的培養,造就了一支不走的人才隊伍。
和靜縣縣長阿爾特說:“邯鄲選派最優秀的干部人才入疆,在產業發展、教育衛生、交融交流方面傾力幫助,無私奉獻,體現了邯鄲市委、市政府與黨中央時刻保持一致,體現了邯鄲的政治擔當。”
天山青松根連根邯鄲和靜心連心
在采訪援疆工作時,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情懷”。
援疆教師孟曉莉說:“援疆一直是我的夢想,成為援疆隊伍中的一員,我感到非常幸運。”援疆醫生許振坤說:“當時在選派醫生時,我們科四人符合條件,全都自愿報了名,最后確定是我。我很激動和興奮,援疆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因為帶著感情,援疆人員把和靜群眾當成了親人。
李杰道爾吉的兒子巴圖孟克是援疆干部張海增的結對幫扶貧困戶。李杰道爾吉雙目近乎失明已經十多年,生活起居全靠大女兒照顧。張海增得知后,推測是白內障,就勸老人做檢查,并幫他聯系好邯鄲的援疆醫生。老人觀念保守,拒絕手術,張海增就一次次跟他溝通,
反復勸說。手術成功后,老人激動不已,用蒙語說:“感謝共產黨……是你們讓我的眼睛又能看到東西了,我要記住你們的恩情!”
援疆干部下村時,和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同娛樂”,幫著打草、洗羊、收辣椒;參加“民族團結一家親”,和各族群眾結為“親戚”,互相往來;與貧困戶結成對子,竭盡所能,幫人所需;教師們主動家訪,給學生補課;醫生們下鄉義診,到基層衛生院講課;組織我市知名藝術家到22團慰問演出,豐富了團場職工的文化生活……
援疆無悔。大家都說來到新疆,更深刻懂得了援疆的重要性,靈魂受到洗禮。三年很短,第八批援疆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援疆干部馮東方,援疆教師郭森林、羅剛等人,遞交了申請書,希望繼續加入下一批援疆隊伍。
以心換心,以誠待人。援疆人員的真誠付出也贏得了當地各族群眾的信任。萬良法的“親戚”記不住他的名字,就叫他“共產黨”;楊冬海的“親戚”總把楊冬海來家的照片曬到朋友圈;援疆干部的家人來了,“親戚”們會熱情拉回家里招待;援疆教師放假回來了,同事們用熱烈的擁抱表示歡迎。
援疆干部一批批地去,又一批一批地回。不管是留下的,還是回邯的,都像一根根紐帶,把兩地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天山青松根連根,各族人民親又親”,這句廣為傳唱的歌詞,也是邯鄲和靜兩地群眾深情厚誼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