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張紅軍)千年古都逢盛會,秀美太行迎賓朋。9月16日至17日,以“美麗邯鄲生態武安”為主題的第四屆邯鄲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武安東太行景區隆重舉行。
邯鄲市委書記高宏志,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維亮,原中央紀委駐國家旅游局紀檢組組長、國家旅游局黨組成員劉金平,中國旅游協會旅游營銷分會會長劉志江,央視駐河北站站長錢江,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巡視員梁扉,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副會長黎志、秘書長霍建軍等到會祝賀。市四大班子領導,邯鄲軍分區司令員、市法院院長、市檢察院檢察長出席。市委副書記薛永純主持開幕式。
會議期間,涉及邯鄲市文化旅游、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產業,總投資135.85億元的12個項目成功簽約,旅發效應凸顯。旅發大會在武安的成功舉辦,帶來多方面效應,形成了政府主導、全域發展的旅發大會現象。
巍巍太行重現抗戰實景
9月16日晚,第四屆邯鄲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開幕重頭戲——《太行山抗戰》大型實景演出首次上演。
該劇演出所在地位于武安賀進鎮東部全省首家“抗戰”主題大型紅色實景演出景區。景區全部利用廢棄的白云巖礦址改建而成,實現了“礦區變景區、抗戰紅+生態綠”的完美結合。
該劇由電視劇《亮劍》總導演、總策劃張前傾力打造,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當地軍民浴血抗戰的故事,實景再現了當年太行山抗日硝煙彌漫的景象。劇中200多名演員和劇務人員全部為老區群眾本色出演,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演出共分六場。第一場著重展示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革命火種傳武安,八路軍129師東渡黃河挺進晉東南,建立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第二場講述的是在中國人民持久抗戰的打擊下,日軍實施鐵壁合圍和“三光”政策,日軍給民眾帶來的災難;第三場表現在華北戰局危急的形勢下,八路軍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第四場則講述了賀進鎮鎮名由來。“賀進鎮”原名繼城鎮,1942年河北正定人賀進調任武安(北)縣四區區長。27歲的賀進和副區長趙湘因掩護群眾被包圍,壯烈犧牲。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對二位烈士通令表彰。后繼城鎮改為賀進鎮,鄧家莊改為賀趙莊,以示紀念;第五場是八路軍指戰員消滅日軍觀摩團、炸毀日軍碉堡的戰斗過程;第六場主要表達的是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終于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戰斗生活在太行山區的戰士和群眾也扭起大秧歌,迎接美好的生活。
該實景演出再現了當年抗戰的壯烈場面和八路軍將士與太行山人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感人史實。當演出到抗戰勝利時,嘉賓們走下看臺與演員一起歡慶勝利,載歌載舞,將演出推向高潮,讓人印象深刻。
13個文旅項目縱橫太行山水
本屆旅發大會為期兩天,重點打造“一環、兩線、三片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9月17日,與會嘉賓分三組錯時參觀了武安13個旅游項目。
當日,與會者一同走進“千年古村”沙洺村,踏桑馬古道,賞宋祖酒文化博物館,品沙洺炒面,游虎丘山下千畝高粱花田,感受迷人田園風光;緩步東山文化博藝園內的武安博物館序廳、古代歷史陳列廳、冶鐵工業史陳列廳、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廳、當代建設成果展廳、革命史陳列廳、放映廳7大展廳,穿梭在一條條文化脈系中,讓人充分感受到邯鄲武安深厚的文化底蘊。
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三湖、六潭、六溪的柔美水環境,煤矸新綠、生態魔方、桃林秘境、姻緣谷等景觀節點星羅棋布。昔日巖土裸露、渣石遍地的廢舊礦山已嬗變成碧波蕩漾、郁郁蔥蔥的綠水青山,令人嘆為觀止。
水草豐茂、鳥語花香的南洺河生態走廊讓人眼前一亮。沿河道漫步,生態農業觀光區、濕地水源涵養區和城市運動休閑區可見“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美麗風光。洺湖新區環湖路綠意盎然,水上森林、浪漫花海、湖畔濕地、錦繡花臺、都市舞臺別出心裁,沉水廊道、森林秘境、彩鴻橋、觀鳥木屋、濕地科普園等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伯延古鎮凝聚了建筑文化、商幫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戲曲文化五大文化,眾人親身感受古鎮獨特魅力,無不驚嘆武安商幫文明。磁山文化是我國黃河流域北方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博物館通過文物展示、考古研學、教育實踐、旅游休閑等活動,形成獨特的“新石器”文化旅游度假區,讓游客穿越歷史長廊,科普史前文化,感受農耕文明的魅力。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駐扎地冶陶村更是不得不看。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從這里出發,已成為融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于一體的紅色旅游區。隱匿于重巒疊嶂中的白王莊神清氣爽,這里“長壽素”之稱的負氧離子含量達到10000個/cm,其鄉村頤養為主的農家小館、養生民宿、老年活動中心、攝影繪畫寫生基地等節點分明。行走其間,抬頭看山,低頭聽泉,悠閑自在,舒心愜意。
白云大道逶迤蜿蜒,打通了白云川和管陶川自古以來道路瓶頸,把活水鄉、管陶鄉境內的景區串聯起來,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旅游大格局;武安平調落子的主要傳承地之一的戲曲小鎮樓上村古色古韻;戲劇《朝陽溝》故事的創作原型地朝陽溝,原汁原味的知青部落獨具風格;田鑫親子度假小鎮分為休閑度假區、青少年素質教育親子樂園區、田園采摘區和森林運動區,跨河滑索、河岸秋千等項目讓游客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刺激和樂趣。
好山、好水、好風光,這是邯鄲旅游品牌的一次生動推介,也成為邯鄲市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武安站在了“后旅發時代”新起點
此次承辦邯鄲市第四屆旅發大會不僅提升了武安的知名度、美譽度,更是推進武安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和平臺。
武安市在第四屆邯鄲市旅發大會籌備中,各行各業數萬名勞動者夜以繼日、爭分奪秒,你爭我趕、奮勇爭先,整個武安煥發出強大的創業激情。13個旅發項目、近百項工程,在“保質量、保安全、保環境”的基礎上全部竣工,創造了“每天有變化、每周大變樣”的旅發速度。
當前,武安站在了“后旅發時代”的新起點上。通過對各類旅游資源的系統梳理、綜合開發、整體提升,統籌生態游、文化游、紅色游、鄉村游,推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磨合、組合、融合,從西部山區,到中部城區,再到東部城鄉,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畫卷正在武安大地徐徐展開。
綠色崛起正當時,旅游發力促轉型。旅發大會已成為邯鄲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外展示富強邯鄲、美麗邯鄲的靚麗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