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王玲玲 程益聰)在新疆和靜縣,有不少標有“河北援建”字樣的建筑物:河北新村、河北幼兒園、河北小學……若是忽略附近其他標識,一時會有穿越時空、身在河北的感覺。這些建筑,是邯鄲市援疆項目中的一部分。
2010年以來,邯鄲市對和靜縣和22團實施援助項目90余個,計劃投入資金5億元,目前已完成3.57億元,援疆項目涵蓋就業培訓、教育醫療、居民住房、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反恐維穩能力建設、交往交流交融等7大主要類別。
凸顯了“民生因素”
邯鄲市把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一輪援疆以來,將援疆資金80%以上投向事關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工程,用于幼兒園、中小學、養老院、富民安居等既接地氣又暖人心的項目建設,把更多資金和項目向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家庭傾斜,全力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就讀,真正把援疆資金用到刀刃上、援到點子上、扶到根子上。
“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了河北新村、河北門診病房樓、莫呼查汗水庫、基層組織陣地建設以及22團天然氣加氣站、康鑫小區保障房等30個援疆項目。
“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了河北養老院、河北幼兒園、河北小學、和靜縣第十二小學、富民安居工程、貧困村精準扶貧、基層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基層村民服務中心、北山就業扶貧基地、和靜四中蒙古族民俗文化傳承、援疆助學金發放、鄉村干部人才培養等60余個援疆項目。
展現了“邯鄲速度”
項目早一天完成,群眾早一天受益。邯鄲市在援疆項目實施過程中,爭分奪秒、扎實推進,創造了“邯鄲速度”。
2010年7月1日,邯鄲市代表河北省承建的河北新村游牧民安置房奠基,拉開了河北省對巴州對口援助的序幕。作為標志性開端,邯鄲人不負眾望,總投資1.5億元的河北新村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交付使用。
會議認為,邯鄲市援疆項目建設進度快、建設質量高、投入使用早、發揮效益好,要求全省其他各援疆市認真學習“邯鄲經驗”,追趕“邯鄲速度”,打造“援疆亮點”,體現“河北特色”。
打造了“邯鄲質量”
在迅速推進項目建設同時,邯鄲市狠抓質量,力爭打造精品工程。
河北新村125棟牧民安置樓項目不僅開工早、交付早,還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評為節能示范工程,在當時,這是全國19個省、市援建項目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大項目。
總投資4600萬元的河北門診病房樓項目為和靜縣醫院新增床位300張,被自治區授予“天山杯”創優工程獎,獲河北省建筑行業最高獎——“安濟杯”優質工程獎。
為22團做的城鎮總體規劃編制被住建部評為全國小城鎮規劃設計二等獎,22團也被環保部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
發揮了“邯鄲效益”
項目援疆,最終目的是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增進“五個認同”,不斷打牢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
河北養老院建在和靜縣中心敬老院院內。以前,這里只有一排平房,可容納100多張床位,建成后又增加了100多張。同時住宿條件也提升了,不但有獨立衛生間,連棋牌室、健身房、康復室也一應俱全。
像河北養老院一樣,其他援建項目也同樣發揮著實質性作用。河北小學的建成,讓和靜縣第三小學24個班1000余名學生告別了危房,搬進了新教室;河北幼兒園的建成,解決了該縣180余名幼兒入托難問題;和靜縣第十二小學的建成,解決了該縣450余名貧困學生入學難問題;新建成的23個村民服務中心,加強了和靜縣村級陣地建設;10個貧困村20個精準扶貧項目,助力當地農牧民順利脫貧摘帽;參與援建的莫呼查汗水庫,建成后下游的防洪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灌溉面積由從前的1萬畝擴大到3萬畝;發放380多萬元助學金,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到內地讀高校;援助330萬元,助推22團溫室大棚建設和冬棗種植,幫助職工增收,每個大棚年收入15萬元……援疆項目最大程度上發揮了綜合效益,成為厚植黨的執政根基的“民心工程”。
起步早,進程快,邯鄲市援疆工作一直走在前面。
和靜縣河北養老院、和靜鎮河北幼兒園是“十三五”期間援受雙方首批開展項目竣工驗收的河北援疆項目。2018年8月4日,河北省第八批援疆工作援建項目首次現場觀摩會在和靜縣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