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劉昆 趙正杰 李磊 耿昕)母親河,出馬頭,進邯山,迂回宛轉,蛇曲龍行,大地上繪出了迷人曲線。在張莊橋村,她與渚河、支漳河不期而遇。三河交匯,匯成一片廣闊水域:南湖。
9月17日,秋高氣爽,記者來到南湖之濱。但見接天蓮葉,緊緊包裹著明鏡一般的湖面;湖中有島,島上草木繁盛,時有鷗鷺起起落落;如織的游人,在岸邊漫步、嬉戲。
“吸著你的乳汁長大依在你的懷抱里聽著你的故事長大……”
湖畔,一個業余合唱團正在進行國慶演出排練,動人的歌聲在湖面久久回蕩。
位于邯鄲市主城區最南端的南湖,2007年以前,只是一大片閑置多年的洼地。該區域內雖然分布著滏陽河、渚河及支漳河等多條河流,水資源豐富,但因疏于管理和規劃,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岸邊雜草叢生,土路坑洼不平,周邊魚塘包圍,建筑垃圾成山,成了城市藏污納垢之地。
“污水橫流,惡臭難聞,垃圾堆積,蚊蟲肆虐。”張莊橋村居民王艷超這般形容當時景象。
邯山區水利部門負責人陳子雄介紹,為徹底根治南湖區域水污染問題,完善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近年來,我市綜合水利、生態環境、市容環衛和涉及鄉鎮等大量人力物力,對南湖上游的滏陽河道加大治理,整治垃圾雜物、封堵排污口、改造排水系統、加強巡邏監管,同步進行園林綠化、道路硬化、廣場鋪裝、景觀修建,并從岳城水庫和東武仕水庫引進水源。一系列措施,讓南湖水逐步恢復清潔通暢,成為一個集蓄水防洪、生態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城市生態公園即南湖景區。
“現在的南湖水清了,臭味沒了,路好走了,成為市民散步鍛煉的好地方!”正在湖邊散步的居民李寶環告訴記者。
南湖周邊良好的自然環境,盤活了我市主城區南部這片被人遺忘的角落。美的、趙都新城等一片片住宅區,在南湖周邊拔地而起;邯鄲市一中、育華、凌云等重點中學紛紛在此選址建新校區;依托南湖東側興建的大學區,讓這里成為邯鄲的教育科研基地以及高新科技產業園。
昔日荒涼地,如今宜居區。為了打造“綠美邯山”,邯山區成立專門攻堅指揮部,深入開展對境內滏陽河、支漳河、渚河、邯肥渠、團結西干渠等骨干河渠清理整治,推廣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建筑垃圾循環利用,實施了城市綠化、村莊綠化、廊道綠化、林果基地綠化等五大綠化工程。
生態優美催化邯山巨變。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國內外知名企業美的、萬達集團紛紛落戶邯山;全域旅游業方興未艾,趙王城、廉頗墓、西妃墓等歷史文化遺跡,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崔曲“邯鄲戰役紀念館”、小堤“平漢戰役紀念館”、劉村“邯鄲往事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吸引著大量游客……原來在全市經濟發展指標綜合排名居后的邯山區也迎來靚麗轉身:上半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02.9億元,同比增長7.4%;預算收入完成11.6億元,同期增長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