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王玲玲 程益聰)新一輪對口援疆以來,邯鄲市選派156名醫生、教師等專業技術人才入疆。組團式的人才援疆,不但充實了當地力量,而且發揮“傳幫帶”作用,為當地打造了一支不走的人才隊伍。
解決燃眉之急固然重要,留下技術、為當地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伍隊才是根本。
援疆醫生積極開展查房教學,通過聽取臨床醫生匯報診治經過做出點評,幫助年輕醫生快速提升業務水平;每周組織科室業務學習或專題講座,共培訓2000余人次;援疆醫師各自帶教一個徒弟,手把手指導診療常規及相關手術操作,不遺余力地為當地培養后備人才力量。
以前,縣醫院只能做簡單的眼表手術,經過援疆醫生郭黎霞的努力,醫院已經可以獨立開展青光眼手術,填補了和靜縣不會做眼內顯微手術的空白。
此外,邯鄲市安排和靜縣醫療骨干、管理人員到到邯鄲市三甲醫院學習培訓;分批選派我市21名醫生到22團工作,提升團場醫療水平;促成和靜縣醫院與邯鄲市中心醫院對口幫扶關系,搭建遠程會診平臺;推進醫療組團援疆,促成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與和靜縣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幫助當地醫院加強重點醫療學科和醫護人員隊伍建設。
目前,和靜縣醫院很多科室的醫療技術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有的科室已經達到自治區級水平,極大地緩解了當地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看不好的“歷史難題”。
她。石磊回邯鄲前,小姑娘低著頭走到他面前,說:“我以后能不能喊你石磊爸爸。”一時間,石磊熱淚盈眶。
援疆教師借助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了教學成績。
馬宏艷教小學數學,她帶的班取得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孟曉莉教初中語文,開始時全班及格率只有20%,半年以后就提高到60%;9名援疆教師在和靜高級中學組建“邯鄲班”,由邯鄲教師全學科教學授課,針對高三備考制定“專題突破計劃”,幫助學校連續三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我市還連續三年選派和靜優秀學生到邯鄲一中、四中、邯鄲職教中心跟班學習,目前在邯鄲讀書的和靜學子有近60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援疆教師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對當地教師開展結對活動,在提高課堂教學成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以教研促教學等方面作了大量有效工作;舉辦各級各類講座,發揮公開課、示范課引領作用,舉辦公開課750節、示范課365節,培訓、幫帶教師3800余人次,優化教育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邯鄲市還幫助和靜10所中小學和邯鄲學校結為對子,創建“十校聯盟”。邯鄲選派名師到和靜講學、聽課、評課,和靜選派優秀教師、管理骨干到邯鄲進修、聽課、交流,促進了和靜縣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助教育教學打開新局面
和靜縣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我市除計劃內選派教師外,又加大自選力度,增派教師入疆,成為河北省柔性援疆教師人數最多的市。
2017年,邯鄲市在計劃內選派10名教師的基礎上,又計劃外選派32名教師,到和靜縣10所中小學及22團開展為期1年的柔性援疆。2018年,又選派中小學教師29名、幼兒教師9名,開展為期3年的教育援疆。
圍繞“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教育目標,援疆教師既關心學生文化成績和學習習慣,又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規律,確保學生思想健康。
援疆教師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張立新已經56歲,他連帶三屆高三畢業班,課時最多時一周22節課,有時一周上五個早讀,連續五天都吃不上早飯;張元坤老師得知學生生活困難,就在學生成績進步的進候,“獎你一年的雞蛋”,給學生補充營養;利用節假日給學生補課,送生病的學生去醫院,自己花錢給學生買藥、買水果等等,幾乎發生在每位老師身上。
援疆教師還積極參加“民族團結一家親”“三進兩聯一交友”等活動。維吾爾族女孩熱孜亞·吾斯曼是石磊老師的交友對象,石磊經常和與她一起吃飯、談心,無微不至地關心幫助
幫醫療技術躍上新臺階
今年年初,和靜縣人民醫院來了一位孕婦,孕期只有29周,急產下一個1.2公斤的嬰兒。這在以前,要保住如此弱小的生命,縣醫院無能為力。慶幸的是,在援疆人員的幫助下,縣醫院創建了新生兒科,設備、藥品都已備齊。情況緊急,援疆醫生田寶麗發揮專業優勢,對孩子進行緊急救治。三天后,小生命終于轉危為安。
對小生命的成功搶救,標志著和靜縣醫院對早產兒搶救治療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十年來,邯鄲市第六批至第八批援疆醫生一茬接著一茬,合力推動了當地醫療技術整體提高。他們在多個科室開展新技術項目,填補了當地20多項技術空白,累計接診兩萬余人,開展各科手術1000余臺。其中,在援疆醫生許振坤推動、指導下,縣醫院去年開展了冠脈支架植入術,一年完成400多臺冠脈造影和100多臺支架手術,挽救了多名危重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