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 安志宏 范文平)深秋,滿是泥土香氣田地里,分散著一堆堆身材勻稱、粉紅飽滿的小蜜薯。村民們三五成群蹲在地里,仔細地將蜜薯一個個拾到筐子里,再一筐筐地裝上農用車,豐收的喜悅躍然于臉上。最近幾天,邯山區河沙鎮裴莊村的80畝流轉土地上種植的蜜薯豐收了,村民們這些天忙活著挖地窖、收蜜薯,盼望著土地流轉的新政策能為大家帶來好收益。蜜薯豐收了,但是這些寄托著全村人希望的蜜薯銷路問題又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新難題,村民們希望通過邯鄲新聞網將“老裴家的蜜薯”宣傳出去,共同支持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蜜薯種植是裴莊村“兩委”深入開展邯山區委、區政府“不忘初心、凝聚人心”主題教育活動的村集體經濟試驗田,也是剛剛成立的“邯鄲市河沙鎮鄉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平臺發展的第一個項目,承載了裴莊村人的美好鄉村振興夢。村支部書記劉剛健是個90后,土生土長的河沙鎮人。2014年,他從浙江傳媒大學畢業后就一直扎根家鄉做村官。 他告訴記者,今年7月剛剛完成土地流轉工作,所以蜜薯種植稍稍晚了一些,收成上還沒有達到最高值,所以今年的蜜薯收成只有20萬斤。河沙鎮位于漳河流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非常適宜種植蜜薯。蜜薯個頭不大,吃起來和普通紅薯真的不一樣,口感更軟糯香甜。說話間,村民們已經把熱騰騰的烤蜜薯放在記者的手中,瞬間空氣中就彌漫了香甜的味道,放在嘴里咬上一口,美味無比。正在地里收蜜薯的村民范美鳳告訴記者,她把家里的5畝地流轉到了村里合作社,土地租金一年是500元、她收紅薯的工資每天是50元,再加上未來的種植蜜薯分紅,要比之前自己種植玉米、麥子的收成翻翻,所以她非常贊成這樣的合作模式,也愿意把土地流轉給村里,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致富。她盼望著這些蜜薯能盡早銷售出去,為村民們帶來希望。
種植蜜薯的項目來自于村支部書記劉剛健。他在北京參加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工程農村培訓班時,了解到遼寧的一名學員因種植蜜薯而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故事。他主動聯系人家,經過調查了解,得知蜜薯產量高、管理簡單、種植成本低,收益較好。回到鎮里,向鎮黨委、政府匯報后,得到大力支持。從今年6月開始,他和村主任焦紅英就一起四處尋找薯苗,終于在市場上找到“煙薯25”這個品種。隨后幾天的時間,40余萬株薯苗栽種完成,大田里綠油油的秧苗給了裴莊人一片希望。隨著蜜薯苗的栽種,這位美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村官也由原來的“小白”變成了種植能手。裴莊村人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爭先出力、義務勞動,田間地頭涌現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讓他感受頗深。蜜薯成熟后,他親自為蜜薯設計了宣傳海報,并為蜜薯起名叫“老裴家的蜜薯”,“一只有脈絡的蜜薯”成為蜜薯廣告的主打詞語。
轉過大片的蜜薯地就是村委會,村委會旁邊用彩鋼板搭起了儲藏蜜薯的地窖。記者走進占地4畝的大地窖,剛剛收獲的蜜薯堆積成山。村民們正在抓緊時間分揀著。村主任焦紅英是個莊稼把式,種植紅薯經驗豐富。但是對于種植蜜薯她也是個新手。從蜜薯苗入地開始,她帶領村民們開始和農業技術員學習蜜薯的無公害種植技術,沒想到種植蜜薯的學問這么大,她也深刻體會到科學種植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現在蜜薯成熟了,村民們也漸漸摸索出了種植的門道。她告訴記者,收獲這么多蜜薯儲存是個問題,通過農業技術員的指導,半個月前村里就組織村民挖了這個占地4畝地窖。大家伙在收蜜薯的同時,還要在地窖里精心地分揀蜜薯,對于一些有傷疤、有蟲害的蜜薯都要一一分揀出來,此外還要從個頭上細細分好類,所以大家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嚴格把好蜜薯質量關。裴莊村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民風淳樸、村民勤勞樸實,大家也想通過誠信經營打開一條蜜薯產業發展之路。
劉剛健告訴記者,作為大學生村官,建設美麗鄉村,提升人居環境同時還要帶領村民共走致富路。蜜薯種植只是一個嘗試。萬事開頭難,他目前正積極聯系商家打通蜜薯的銷路。希望更多的商家能走進他們村里來看看這些有脈絡、有故事的蜜薯,希望市民到村里轉轉,一起感受收蜜薯的樂趣。在銷售蜜薯的同時,他也將帶領村民為下一步的發展謀劃著,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為他們獻上金點子,為鄉村振興事業注入更加新鮮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