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劉昆)從今年7月開始,邯鄲市文明辦、市公安局、市城管局聯合發表公開信,呼吁養犬市民自覺規范養犬行為,做到文明養犬。市公安系統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集中整治違法養犬專項行動。一些無證犬、流浪犬流入民間動物保護組織。那么,犬只被收容后,容身之處環境如何?小動物保護該何去何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邯鄲市小動物保護基地,尋找答案。
從100余只到700多只,保護基地“快盛不下了”
邯鄲小動物保護基地成立于2006年。基地為避免擾民,搬過多次家。最早在磁縣郊區,但地理位置過于偏僻,搞公益活動不方便,就搬到了市洗選廠的西側。因狗叫擾民,在政府協調下,最近又搬遷到復興區康莊鄉南李莊村附近的一處廢棄小煤廠。希望能夠容納更多的貓狗等小動物。
11月20日早上9時許,市小動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帶著記者,驅車幾公里,穿過一片片農田,跨過坑洼不平的廢棄煤礦區,來到一處孤零零的院落前。下車沒走幾步,記者便聽到了此起彼伏的狗吠聲。
院門敞開著,只見兩個工人正坐在一堆玉米餅子前,用手把一塊塊大餅子掰成小塊,分揀到盆子里。三四只小狗搖著尾巴,憨態可掬地跑上來,嗅著新來者的鞋子。放眼望去,兩層的小樓里全是鐵絲網圍起來的狗舍,陌生人的進入,引得全院子數百只狗齊吠。
“不用怕,這些狗光叫不咬人。”正掰餅子的一個工人對記者說。經交談得知,他叫常建國,是基地新招的員工。“我特別喜歡狗,家里養了一對小笨狗,今年下了3只。”常建國說,以前一直干保安,聽說小動物保護基地招工,就趕緊來報名了。“狗這種動物特別通人性。”常建國說,每天早晨,小狗都準時守候在門口,等他回來。“為方便管理,我按水滸人物給基地的狗起名,比如說這家伙,最淘氣,我叫它‘李逵’。現在早湊齊‘108將’了,其它狗叫什么,我正在琢磨!”常建國風趣地告訴記者。
這個基地的角角落落都有狗的身影,狗舍里自不用說,院子里、未完工的房子里、廚房里、休息室里、窗臺上、石階上,都趴著狗。
“沒辦法,這里有700多只狗!數量還在增加,快盛不下了!”正給狗舍清理糞便的工人柴三頗顯無奈地說。
小動物保護基地剛建立時,只有100余只狗,但隨著文明養犬行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無證狗、流浪狗被送到這里,再加上愛心人士送來的遺棄狗、老弱病殘狗,目前中心的狗狗數量已經達到700多只。“救助的多,領養的少!”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于洪剛說,“花銷太大,我們真是難以承受了!”
經費捉襟見肘,靠“賒賬”維持
于洪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狗的飯量大,目前700多只狗每天要吃掉500斤玉米面,十多袋狗糧。此外,狗狗吃藥打蟲、看病絕育都需要錢,加上6個員工的工資、房屋租金,平均下來每月支出要三四萬元。因為協會是非營利組織,目前經費來源主要是“領導層”自掏腰包、會員會費、愛心人士捐贈。
“協會平均每月收到捐款1萬多元,最少時一個月只有7000多元,這哪里夠呀!現在是想盡一切辦法省錢,我們直接從農民手里收購玉米粒,自己磨面,這樣每斤玉米面可以節省0.2元;找飯店施舍雞鴨骨架,可以減少狗糧的使用;還有建狗舍都是找熟人買料,找當地的村民施工,這樣費用也能降低不少。”于洪剛說,就這么省也不行,經費還是捉襟見肘。隨著基地里狗狗的數量增加,經費越發緊張,只好厚著臉皮找農戶、商家賒賬。
“有錢就補上,沒錢就繼續賒賬。”于洪剛說,好在大家一聽說是為了保護小動物,都同意我們賒賬,從不催賬。有些廠家還時不時免費送狗糧。
“為了基地的生存,實現‘造血’功能,我們也曾嘗試過很多辦法。”于洪剛告訴記者,比如說自己生產狗糧搞義賣,建寵物醫院,成立小動物火化場等,但要么是現行政策不允許,要么是缺人才和資金,只得作罷。
“基地收來狗后,都會給它們檢查身體,給病狗治療,給青壯年狗做節育手術,這又是一筆花銷。雖然很多寵物醫院免費提供診療服務,但實在不好意思一直不給錢,就寫下欠條賒賬。”于洪剛滿臉憂慮地說,“為了讓這些可愛的小家伙能有個溫暖的家,我可是愁得夜夜睡不著覺!”
想給狗狗安樂死,但實在下不去手
“國外會給養不了的狗狗實施安樂死,你們基地做過嗎?”記者好奇地問于洪剛。
“也想過,但實在下不去手!”于洪剛給記者講述了協會一次關于安樂死的討論會。
基地最理想狀態是照顧100只狗。按照美國的經驗,對多余的老弱病殘狗可以進行安樂死。由于基地經費緊張,協會“領導層”曾下決心給部分狗狗“安樂死”。
為給部分養不了的狗狗實施“安樂死”,協會最近召集會員開了一次討論會。會上大家產生嚴重分歧。好多會員認為,協會是保護動物,絕不能殺動物。考慮到現實困難,于洪剛和其他會長耐心給會員做工作,最終達成共識:同意實施“安樂死”。
“那一天,我拿著針,準備給一只和我朝夕相處的老狗實施安樂死。”于洪剛激動地說,我是來結果它性命的,可它竟在我懷里歡快地擺著小尾巴,用溫順、信任的大眼睛注視著我,“拿針的手怎么也按不下去了。”
“本來是我發起的‘安樂死’行動,結果就這么結束了。”于洪剛無奈地說。
“沒有實施成‘安樂死’,我們只得給它們養老送終。”于洪剛介紹,這些狗自然死亡后,協會工作人員會對尸體進行石灰消毒,深埋處理。目前協會正聯系一家牲畜火化場,希望給這些死亡小動物爭取到“火葬”的權利。
創新領養模式,籌辦“狗狗助養”
出路在何方?這個問題縈繞在每一位基地人員和志愿者的心頭。他們希望能得到有關方面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做好小動物保護的后續工作。
“實實在在地講,現在我們城市對流浪動物的保護和管理還是不完善的。”于洪剛說。小動物保護基地成立于2006年,但因政策原因,一直沒有注冊成正式協會,直到2018年,經過政府協調,才在復興區注冊,有了官方認可的身份。
于洪剛建議,應創新狗狗領養的模式,使救助和領養方式多樣化。“現在打電話想領養狗狗的不少,但大多數人表示只想領養泰迪、貴賓等小狗,不想領養本地狗或大型犬。基地里最多的是本地狗和一些狼狗,領養起來比較困難,我們正準備籌辦‘狗狗助養’活動。屆時,愛狗人士只需支付很少的費用就可以助養基地里一只可愛的狗狗。您可以在閑暇時間或者周末看望它,帶它散步,給它帶來歡樂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