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崔桂敏 通訊員李夢雪)吃過午飯,經開區小西堡鄉八里莊村貧困戶王文江就趕到村西圣菊源產業園上工了。“我身體不好,稍微重點的農活就不能干,眼睜睜看著家里的幾畝地荒著,心里干著急。今年產業園把我們荒著的地承包了,上級部門還給入了股,每年分紅;產業園在招工上,還專門關照貧困戶。”今年,王文江可謂“雙喜臨門”,一喜是,自己的土地流轉給產業園,可以拿到土地流轉金;一喜是,他成為菊花產業園的產業工人,可以拿工資。現如今,王文江順利脫了貧摘了帽。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
在小西堡鄉,像王文江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在經開區,鄉鎮扶貧任務還很重。
如何把產業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經開區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火熱實踐中,奮力抓好產業帶動,為高質量脫貧源源不斷輸入“產業活水”。
“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保起來。”經開區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開展產業扶貧項目達到8項。
據介紹,尚璧鎮發展產業扶貧養殖示范基地養殖項目和尚璧鎮唐屯村扶貧養殖項目,實現全鎮貧困戶50戶116人產業項目全覆蓋;南沿村鎮實施育良蔬菜種植項目帶動31戶92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姚寨鄉實施入戶光伏,進行產業扶貧帶動,惠及全鄉自我發展潛力不足、無勞動能力、無增收項目和致富門路的貧困戶105戶;小西堡鄉將扶貧資金入股永富酒業和朗力有機蔬菜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和產業帶動種植蔬菜等方式,使貧困群眾取得經濟效益,穩定增收,實施圣菊源菊花產業園項目,因地制宜發展菊花特色產業,實現全鄉86戶381名貧困人口產業項目多重覆蓋;全區發展邯鄲市綠而康脫水蔬菜項目帶動姚寨鄉和南沿村鎮兩個鄉鎮250戶678名貧困戶增收,助力全區高標準脫貧。
項目有特色脫貧重長效
菊花能入藥治病、能泡茶釀酒,用途廣泛,市場前景廣闊。
今年小西堡鄉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項目,依靠本地菊花種植優勢,實施圣菊源菊花產業園項目,在八里莊村西建設菊花觀賞園和菊花小鎮,發展菊花種植、觀光、采摘、烘烤、運輸、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最終把菊花產業園建設成集種植、觀賞、生產的流通三中心,以點帶面推動該村扶貧工作深入開展。
預計園區實現年產鮮菊花36噸,銷售收入216萬元,年均凈利潤42.97萬元。據悉,依托菊花產業園項目,鄉里今年可為31戶122人增加收入,實現年人均收入增加3300元。
經開區立足特色農業優勢,瞄準發展壯大蔬菜、蛋雞兩大優勢主導產業,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的綠色有機蔬菜供給基地和蛋雞育種孵化基地。通過產業扶貧帶動就業扶貧,使農村貧困戶富余勞動力進入車間,變身產業工人,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生活翻開新篇章。
目前,經開區還發展了綠而康脫水蔬菜、蔬菜大棚種植、番鴨生豬養殖等新項目,帶動一大批貧困戶脫貧增收,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產業脫貧之路。
據了解,依托邯鄲滏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南大堡蔬菜市場,經開區聯合邯鄲市綠而康脫水蔬菜食品有限公司開展了綠而康脫水蔬菜建設項目。利用公司周圍優質大蒜基地,發展脫水蔬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戶,安置農村貧困剩余勞動力。
小西堡鄉和南沿村鎮也開展了蔬菜大棚種植產業扶貧項目,新建或租用蔬菜大棚,統一采購優質蔬菜種苗,鼓勵貧困戶在大棚內種植蔬菜,通過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據了解,經開區還開展了蔬菜大棚產業扶貧項目,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專門扶貧資金,簽訂蔬菜種苗供用合同,提供技術支持。
小西堡鄉和南沿村鎮開展的蔬菜大棚產業扶貧項目全部采用“公司+基地+農戶”聯結模式,依靠龍頭種植合作社的帶動,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諸環節連接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科學培育、綠色種植,品類齊全,四季有鮮蔬。
尚璧鎮則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引進番鴨養殖和生豬養殖項目,使養殖業由副業生產向產業化過渡,由傳統飼養方式向現代化飼養方式轉變,采用糞尿—沼氣—糧食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建設安全、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
尚璧鎮利用扶貧資金為全鎮191戶貧困戶(含已脫貧享受政策戶)入股,定期分紅,每年人均收入最少2700元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養殖場還可提供就業崗位和務工,進一步增加收入。
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貧困群眾摘了帽,只是脫貧攻堅征程上的階段性勝利,接下來還需鞏固脫貧成果、增強造血能力,防止返貧,做到脫貧不脫責任、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監管,建立產業就業扶貧長效機制,實現高質量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