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園平面圖
唐山展園占地7400平方米,以“與古為新,偕眾同情”為主題,整個園區由“一帶、一心、三區”組成,以時空為線索,以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為縮影,展現唐山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一心,即展園的核心景觀“工業之花”,用含苞待放的月季造型,對現狀煙囪外立面進行裝飾,晚上結合夜景亮化,打造核心景觀多層環繞的立體游賞空間,寓意著唐山工業綻放的文明之花,也象征唐山上升的態勢。
三區,分別是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動能轉換的綠色發展、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唐山因煤而立、因鋼而興,從廢墟上崛起,在發展中奮進,置身于三區之中,人們可感受這座百年工業城市如何實現破繭重生和歷史嬗變。
展園主入口,也叫工業之門,象征開啟進入唐山工業時代的大門。一段“逐夢唐山”的景觀旅程為“三區”之一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工業花園,產業成就。
“開敞,庭蔭,視線通透”的展廳,以螺旋上升的造型與外圍廣場、現狀煙囪、景觀漂橋有機結合,營造豎向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寓意著今日的唐山,正處于傳統資源枯竭型工業城市壓力疊加、負重升級的關鍵期。
沿著飄橋和汀步,進入下一景觀區:動能轉換的綠色發展——鋼木漂橋,綠地花海。
進入飄橋,通過曲線去表達“嬗變”。以唐山鳳凰涅槃,轉型升級,向海重生的城市發展軌跡為故事線,打造多元化的貼近百姓生活的現代景觀,為基址帶來盎然綠意與生機。這也是主景之一“一帶”,即一條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這條路上,展現了唐山市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形成了一段光陰如織、時空穿梭的景觀旅程。通過這段游覽旅程感受唐山的變遷與發展。
陽光草坪,絢爛花海,架空飄橋,花間小徑,不同豎向打卡點,游憩點。上層飄橋拉長游線,從高處觀賞完整的花海空間,下層汀步蜿蜒曲折和花海充分接觸,打造立體復合的觀賞體驗。
第三區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生態環境,循環經濟。通過曲線去表達和諧,以豐富的微地形,喬灌草復層種植,描繪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唐山展園設計了一個以“滲,滯,蓄,凈,用,排”原理構建展園海綿系統,提升雨水利用效率,形成可循環的雨水利用系統。
最后來到展園的次入口“未來之門”,以“門”型組合廊架,彰顯未來感、科技感,寓意著唐山將繼往開來,繼續踏上駛向未來的“高速列車”。
唐山展園是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偉大精神風貌的縮影展示。
▲滄州園平面圖
滄州園位于園博園的西南部,場地三面環水,占地面積7112平方米。
滄州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詩經》文化資源,被稱為“詩經之鄉”。本屆滄州園以詩經文化為線索,選取其中名篇,通過園林景觀營造與其意境契合的畫面,帶游人體驗獨具特色的滄州詩經畫境。
滄州園的布局概括為“一核帶多點”。一核為中部的詩經文化水院,周圍呼應多個詩經景觀節點。
主入口兩側布列素雅的文化燈柱,形成引導入園的序列。端頭為一座水簾影壁,影壁刻有以《詩經》為內容的書法作品,出自當代書法名家、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先生之手。影壁一側刻寫“風雅滄州”,周邊配以造型油松,以植物體現風雅。
左轉是“毛詩溯源”景點,毛亨、毛萇兩位先生整理詩經的雕塑場景映入眼簾。兩位毛公在滄州河間整理《詩經》,并將其傳播到世界各地,故后世也稱詩經為“毛詩”。聞君亭矗立在假山跌水的高處,由聞君亭南行,有幾群小鹿雕塑,姿態各異。這取意于《小雅·鹿鳴》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借此景點表達滄州人民的熱情好客。
向前行是“顏如舜華”景點,出自《鄭風·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講的是一個與作者同車的姑娘,容貌美麗如木槿花,體態輕盈如飛鳥。只見一座古典女子雕塑矗立于廣場上,衣袂飛揚,造型飄逸靈動,周邊種植木槿花。
雕塑對面,便是園中的核心景觀區域“詩經風雅”水院。這是以揖芳樓為主體建筑,輔以環廊的一進院落。中部為根據詩經名篇《關雎》打造的“在河之洲”水院。只見池中小島上美人石亭亭玉立,對岸揖芳樓上題寫有關詩經文化的楹聯。建筑及環廊串聯起來形成詩經文化展示廊,廊中設有詩經植物展覽。
室外竹林掩映著一處休息場地,該景點運用一系列跟竹子相關的小品,如竹凳、竹籬笆、竹墻等,富有自然野趣。竹林一側矗立著荷花造型的六角鋼結構荷華亭,成為滄州園水邊的標志性構筑物。從園外主路上觀滄州園,荷華亭立于水邊的洲島之上,與水中荷花相呼應,再現了詩經中“隰有荷華”景觀,體現出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茂林修竹,繁花勝景,滄州園中一幅幅詩經畫面環環相扣,從不同角度闡釋著滄州的詩經風雅,匯集成一座充滿文化魅力的園林,為詩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增添了一處嶄新的園林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