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黃濤 楊旭)農村集體收入薄弱是廣大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難題,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正常發展。面對難題,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第二批試點之一的館陶縣,經過去年幾個月的積極籌備,今年6月2日起,全面啟動農村集體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工作,一場終結部分村集體“零”收入的歷史變革正式拉開帷幕。這一做法破解了全國性集體土地不合理占用難題,拉近了干群關系,讓全縣煥發出新的生機。截至目前,該縣有集體土地的253個村全部完成清收發包,農村集體收入達到3488.4萬元,比原來增加3133.42萬元;集體土地達到19882.48畝,比原來增加11047.72畝,一大批“關系”地、“失聯”地重新回歸村集體。至此,館陶縣農村集體收入基本實現可持續化。
一場變革帶來真金白銀
“農村集體收入的問題,首先要靠農村土地解決。從長遠發展和維護群眾利益出發,農村集體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工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且要一矢中的。”館陶縣農業農村局農經局局長閆銀瑞說,這是全縣對農村集體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工作的統一認識。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土地是塊“唐僧肉”,總被一些人強吃強占。這些人大部分是村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或長期侵占,不交租金;或一畝地只交幾十元,一包就是二、三十年;或是口頭約定、半張紙證明,沒有法律約束;或是約定到期后拒不退還,現任干部要不回來……諸多強吃強占導致很多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村民意見很大。
集體土地被不合理占用問題在農村帶有普遍性,也是全國性難題。經過慎重研究,館陶縣決定從王橋鄉先行“試水”。
2019年10月,王橋鄉書記高玉青接到這項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先例可遵循的任務后,把自己關在屋里,苦思冥想了三天,五步工作流程法在他腦中漸漸清晰。
隨即,9000份王橋鄉農村集體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宣傳單發放到全鄉每個農戶手里,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廣播政策法規。高玉青和鄉長拉著音箱,逐村召開群眾大會,宣講集體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政策。
在查家底時,村“兩委”干部經過充分摸排,把掌握的所有集體土地張榜公布,讓全村老百姓看榜比對、檢舉遺漏。通過摸排,全鄉掌握的集體土地從1421.7畝增長到3331.76畝,翻了近1.5倍。
集體土地面積掌握了,競拍發包正式開始。報名、繳納押金,王橋鄉各村集體土地競拍陸續拉開帷幕。
第一個組織競拍發包的是東蘆村。時間定在10月15日,地點是村委會。
500元、530元、600元……980元!競拍現場氣氛出乎意料地熱烈。最終,62.02畝集體土地花落各家,共拍出13.5054萬元!首戰告捷,從多年零收入到集體收入十幾萬元,東蘆村的干部興奮無比。
“這是一項既能當前見效,又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縣委書記陳新對王橋鄉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五步工作流程法也成為全縣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工作的標準模式。
五步工作破解全國難題
充分宣傳、動員群眾。直面群眾答疑解惑,將問題擺在桌面上,把權力置于陽光下,做到全程公開透明;
摸清家底、公開公示。鄉村兩級干部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丈量,丈量結果在村委會公開公示,確保底數清晰無糾紛;自愿報名、繳納押金。有承包意向的農戶在規定時間內報名參加競拍,并繳納一萬元押金,防止無效報名影響進程;
公開競拍、重新發包。重新發包一律采取競拍方式,競拍現場全程拍照錄像;
簽訂合同、規范運行。競拍成功后,簽訂三年承包合同并繳納承包金,所有地上附屬物經專業評估與原農戶進行兌現。
王橋鄉獨創的五步工作流程法,為全鄉31個有集體土地的村提供了經驗,其他村的競拍也相繼順利開展。
徐萬倉村東臨衛運河,土地肥沃,是遠近聞名的大蒜種植村。但是對于支部書記徐振江來說,日子并不好過。因為沒有集體收入,村級事務寸步難行。2019年11月10日,徐振江一輩子也忘不了這一天,他們村經過競拍,其中一個標段竟然拍到每畝每年2800元的“天價”。
短短70天時間,王橋鄉通過集體土地公開競拍,共增加集體收入550余萬元。因從始而終堅持一套政策、一個聲音,程序嚴密、陽光操作,全鄉沒有發生一起糾紛事件。
“抓住農村集體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這一契機,能從根本上解決集體土地所引發的不公平、不穩定問題,村集體經濟匱乏和無錢辦事的難題也將大大緩解。”分管此項工作的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勇在王橋鄉部署土地清收暨重新發包工作時這樣說。
廢棄坑塘變身增收寶盆
集體土地清收徹底打破了個別人長期侵占的怪象,在讓村集體增收的同時,也讓鄉村振興有了新方向。
柴堡鎮位于館陶縣城西北7.5公里處,面積74.4平方公里,轄49個行政村。此次,該鎮完成集體土地清收和重新發包土地4072.92畝,村集體增收553.69萬元。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村有39個,其中20萬元以上的4個,10萬元以上的14個。
“柴堡鎮人發展經濟的勁頭十足,5.2萬總人口開辦了29家工業企業,培育了肉鴨、蛋雞養殖和艾草、黑小麥、櫻桃等多種特色種植產業。”柴堡鎮書記袁云霄介紹說,集體土地清收和重新發包,不僅增加了村收入,也為鄉村振興帶來新動力。
東孫堡村有耕地1100畝,長年沒有集體收入。2019年底,東孫堡村開展土地清收工作,經過摸底,村里一下有了52畝集體土地,村支書宋德剛高興得一夜沒睡著。他說,10個大棚順利落地并成功發包,加上香椿套種金銀花等項目,一年可增加收入近10萬元,這對于過去沒有收入的村子來說,能辦很多事,欠村民20余年的債可以還了,為留守老人、兒童辦些實事的想法可以謀劃了,村道硬化可以著手實施了……
在館陶縣,每個村都有廢棄坑塘,有的成為垃圾坑,有的用來排污水,還有的被個人無償占用。在這次土地清收工作中,柴堡鎮按照“一村一策”原則,通過重新發包,讓這些廢棄坑塘成為增收寶盆,也讓一些沒有土地收入的村有了經濟來源。
后胡堡村利用坑底和坡地開展林下種植秋葵產業,引入永濟河水發展養殖業,每年收入都在四、五萬元左右。此外,一些村莊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把閑置坑塘修建成小廣場、小游園,讓村民有了休閑好去處。
集體土地清收和重新發包工作正在改變館陶人的生活。目前,該縣正在開展“回頭看”工作,對沒有集體土地、集體土地較少的村,該縣研究“一村一策”,多渠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力爭年底前,使所有村集體收入超過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