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原創 > 正文

在邯鄲,一粒麥子歷經寒暑的七十二變

來源:中原新聞網編輯:王杰仁發布時間:2020-09-24 17:49:08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 郝雨)冬小麥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從播下一粒種子,到夏收時節變成沉甸甸的麥穗,要經歷發芽、出苗、分蘗、越冬、返青、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等過程,最后才變成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面粉、面包,小麥的奇妙旅程深深地烙上農民的汗水與智慧。眼下,馬上進入冬小麥的播種時節,讓我們一起走入田地,走進加工車間,揭秘小麥背后的故事。

  一筆辛苦賬

  成安縣是小麥種植大縣,用這里出產的小麥磨出的雪花粉細膩勁道,潔白香甜,但它的生產過程卻是異常艱辛。今年51歲的張紅軍,是成安縣商城鎮東向陽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9月21日,記者初見張紅軍,只見他身形精瘦,一張曬得黝黑的臉,一笑就瞇縫起來的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寒暄幾句后,他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與小麥喜憂參半的故事。

  “今年總共收了大約2000斤小麥,一半留著自己吃,一半賣給了收購商。”說起今年夏收自己的勞動成果,張紅軍連連嘆氣,眼神透露出苦澀。從寒露到芒種,跨越16個節氣,歷時近8個月……張紅軍日夜操勞。他給記者算了一筆今年種小麥的賬。

  整地:深耕1遍、旋耕2遍、耙地1遍,一畝地至少需要100元。

  播種:一畝地需要播種35斤,市場上麥種價格很少有低于1.7元/斤的,一畝地僅麥種便需要60元,另外還需要20元的播種費用。

  施肥:小麥一般施2次肥,底肥和追肥,兩次施肥一畝地至少需要150元。

  噴藥: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葉面肥等,小麥整個生長周期至少噴藥3-4遍,不算人工僅算藥的成本一畝地便需要30-50元。

  灌溉:播種一遍水,入冬一遍水,開春一遍水,最少灌溉3次才可以,每次灌溉一畝地至少需要30元,三次下來一畝地則至少需要90元。

  收割:現在收割機越來越多,收割費用比前幾年便宜了一些,小地塊一畝地需要60元,大地塊一畝地需要40元。

  張紅軍說,種一畝小麥不算人工的情況下至少需要510元的成本,如果算上人工成本怎么也得700元以上,今年小麥一畝地按1000元收,辛辛苦苦8個月,到頭來枉費一番心血。

  “先苦后甜”的勞作

  “眼下馬上進入冬小麥的播種時節,大家都在趕著收獲玉米,等玉米全部收到家后再將玉米秸稈打碎、撒上化肥、深翻土壤就要種植冬小麥了。”張紅軍說,冬小麥是隔年莊稼,是上一年十月播種,今年六月成熟。農民種植小麥也是非常辛苦的。在種小麥前先給地里拉糞、澆地、犁地、播種。小麥出苗后,十一月中旬進行冬灌,開年要澆返青水、拔節水、揚花水、灌漿水。不管天冷天熱,還是深更半夜,都要堅持澆完水。小麥在拔節期,要噴除草劑,控制麥田雜草生長,吸收養分,對生長偏旺的麥田,在拔節期要噴矮壯素,控制小麥旺長,促進根系生長,防倒伏。在揚花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預防干熱風。小麥抽穗到揚花期還要噴殺蟲藥,防止吸漿蟲。

  一進入六月,麥子熟了,這時他們的心情是又高興又緊張。麥子熟了,他們擔心的是刮風和下雨,六月的天說變就變,要是刮大風,麥籽會落到地里,連陰雨小麥會發霉和芽,這樣的話,一年的收成就沒了。“以前都是人工割麥,勞動力度強,非常慢。現在都是機器收麥,直接打成籽。”張紅軍說,他們準備好袋子和車子等工具,焦急等著收割機的到來。

  “要說最累還是割麥子。”張紅軍給記者講,割麥子是實打實的累活兒,頭上太陽曬,腳下暑氣蒸,彎著腰弓著背。汗水和著麥芒沾在皮膚上,那種難受勁兒就別提了。其實麥收的累還遠不止這些。以前的麥收完全是依靠人力,收割、捆扎、托運、脫粒、晾曬……短短的幾天下來,人就累得脫一層皮。不過,當看到一粒粒飽滿的麥粒伴隨著脫粒機的轟鳴聲從槽口飛揚而出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歡欣鼓舞,忘卻了收麥的辛苦。

  小麥進廠“零損耗”

  在成安縣商城鎮中谷食品產業園,記者看到滿載小麥的大貨車駛入指定地點后,地上的升降板就會把車頭抬起來,這時只要打開尾部的擋隔板,小麥就會滾到地上的收集坑里。經過出清篩、風篩、組合篩三道程序,小麥就會通過專用管道進入糧倉變成凈糧,等待進入生產車間。

  “現在小麥收購過程中的浪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浪費掉的可能連半斤都沒有,這在過去是不能想象的。”中農華鑫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強向記者介紹,由于過去的小麥收購點沒有自動化裝卸設備,裝卸小麥主要依靠人力完成,過程中難免出現拋撒的情況,看著讓人心疼。

  轟鳴的生產車間中,一臺臺機器正在開足馬力運轉,成千上萬的麥粒順著透明圓筒滾落至碾壓設備中。被細細研磨后,它們會通過管道被吸入樓上的“篩理”機器,按顆粒大小分開;之后進入“清粉”機器,按顆粒重量分離;然而至此還沒結束,這批面粉又再次進入“研磨”系統,循環往復……劉強說,這種一遍遍的“細細”研磨,是為了不對淀粉和面筋產生過度損傷,從而保證小麥“原汁原味”的口感不變。在這里,一粒粒小麥經過一道道工序后,變成不同的模樣,走進百姓家中。

  從泥土間長成,到加工車間“華麗”變身,再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小小的麥粒有著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精品视频网站 | 伊人成人久久精品综合 | 天堂国产人综合亚洲欧美 | 亚洲手机在线观看看片 | 天天综合来吧来吧久久精品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