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孫秀群 安志宏)9月16日,隨著省第四屆(邯鄲)園博會在復興區盛大開幕,園博盛景如優美畫卷一般徐徐展開。一處以綠色為底色、生態為主調、人文與美景相得益彰的景觀園林驚艷亮相。對邯鄲人來說,任誰能想到,園博園會坐落在曾經的重化工業區呢?
復興區曾經令人驕傲的“黑色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擋路石。它將如何實現再次復興?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復興區有了答案:生態復興,問計于綠水青山之間。
如今,經過三年時間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這片區域實現了華麗轉身。人們紛紛由衷感慨復興區生態環境發生的美麗蝶變,而風景如畫的園博園只是復興區綠色生態轉型的一個縮影。
復興區委、區政府以承辦“兩大盛會”為契機,通過水系修復、礦山修復、生態涵養等,全力貫通園博園、沁河生態片區、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觀嶺山生態修復區為核心的邯西生態示范區景觀帶,推進區域綠色發展,帶動旅游產業和周邊鄉村發展振興,力爭把復興區建成城市后花園和旅游目的地的。
舊貌換新顏,復興區已成為邯鄲生態轉型、綠色發展新樣本。
壯士扼腕涅槃重生
時間追溯到2017年11月的一個冬夜,復興區戶村鎮鎮政府召開主城區周邊整治拆違調度會。很多參會人員依舊穿著工作服,臉上還留著黑煤粉。但他們毫不在意,逐一認真地向區委書記潘利軍匯報拆違進程,聚精會神地研究下一步拆違計劃。這樣的“冬夜之會”天天都有,而且一開就是幾個月。每天晚上開會安排部署,第二天凌晨拆違人員就到位,迅速開展拆違工作,很多人吃住在一線。那個冬天,記者連續參加了一個月的“冬夜之會”,印象最深的就是康莊鄉黨委書記李曉亮身上的棉襖幾個月都沒有換過。30來歲的小伙子不是不愛美,而是根本沒有時間回家換洗。區級領導帶頭干,“一把手”們搶著干,單位部門比著干,已經成為復興區全體黨員干部的工作常態。
拆違騰地、不破不立。經過三年時間壯士扼腕的沖天干勁,曾是重工業聚集地的復興區舉全區之力、全員之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散亂污”企業、“僵尸”企業和私搭亂建等違章建筑進行徹底清除。285家“兩高一低”企業被拆除、關停。實施城區綠化、村莊綠化、廊道綠化、河渠綠化和荒山綠化,植樹造林12萬余畝,森林覆蓋率近50%。復興區奮力由“黑”向“綠”而行,由“綠”向旅游產業進軍,先后建成泓森槐、元寶楓、桑樹等三大產業基地,肖河百果園、渡槽玫瑰園、戶村菊花園等10個特色花果采摘園,郭河村、西常郝村、宿莊村等20個森林鄉村,實現生態環境涅槃重生。
詩意復興醉美沁河
復興區審時度勢、立足實際,嚴格責任、嚴實舉措,強力推進“兩園一廊”為核心的邯西生態示范區建設,再造滿眼皆綠、處處是景的復興秀美山河。“兩園”即園博園片區和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一廊”即沁河生態片區核心景區。
沁河全長43.8公里,是橫貫邯鄲東西的一條重要河流,發源于西部淺丘區和工業區,上游河道曲折、水源不足、村莊密集,曾一度被違建、垃圾、污水包圍,淪為“害”河。
2018年,在沁河生態片區建設中,復興區以沁河生態環境修復為基礎,以發展旅游產業為契機,嚴格責任、嚴實舉措,開展了“三河兩渠九庫”綜合整治工作。勇于拼搏的復興人,創造了“旅發速度”。
為了修復沁河水生態,推動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復興區按照生態與景觀兼顧原則,全面落實河長制、庫長制,嚴控污水排放,清淤疏浚河道,種植樹木花草,推動水環境修復,將復興區的河湖塘庫打造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生態景觀。按照河長制工作要求,該區在沁河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70余名,聘請巡查保潔員57名,全面加強河道日常巡查管護。圍繞河長制工作六大任務,以修復沁河水生態為目標,相繼拆除違建160余處,河道清淤10余公里。拓寬河岸花草園圃,在保留河岸原生樹木3萬棵的基礎上,新栽樹木5萬多棵、綠化河岸2.3萬畝。同時,大力實施引漳濟沁工程,向沁河進行生態補水,目前已累計引水300萬立方米,沁河環境面貌全面提升。
如今在沁河生態片區,打造了生態片區、濕地公園、濱河景觀,沿途郭河村、戶村、陳巖崳村、牛叫河村等12個村莊的道路、景觀、綠化、水體等得到改善,全長12公里的沁河郊野公園呈帶狀,如珍珠般將各景觀節點串連起來,成為集生態觀光、娛樂餐飲、垂釣游玩于一體的好去處。現在每到周末、節假日,這里游人如織,自駕到此劃船、寫生、拍照的游人絡繹不絕。
“自從建設園博園和承辦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后,這里變成空氣清新、鮮花遍地、天水一色的旅游勝地。”家住復興區郭河村的王姍姍說,周邊的戶村、澗溝村、齊村等村莊,土路都變成了柏油路,旱廁換成水沖廁,污水塘蝶變為小花園,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農家樂生意紅紅火火。
咬定青山不放松
澄凈蔚藍的天空白云飄蕩,規模壯觀的繁花百木盡收眼底,讓置身其中的人們如癡如醉。站在觀嶺山沿線的制高點觀景平臺上,觀嶺山的美景一覽無余。觀嶺山觀景平臺位于山頂海拔268米標高處,為游客休息、觀景提供舒適的環境,隔路遠眺,是一片開闊的山谷,與旅游驛站遙遙相望。
觀嶺山南北長5公里,占地2萬余畝,是邯鄲天然的西部生態屏障,它輻射停駟頭、師窯、康莊、張莊、石坡、東店子、西店子、姬莊、南李莊9個村莊。觀嶺山內既有禪房寺、毗盧塔林、雙泉觀無梁殿等人文景觀,也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自然景觀。
觀嶺山西線風景道是今年剛剛修建的一條旅游道路,是此次旅發大會的觀摩點位,位于復興區康莊鄉西部,北起大河坡村,南至張莊村西,全長7公里,占地約82公頃,由北向南串起霜葉流丹、金雨紅欒、觀景平臺、西山紅葉、一級驛站、多彩地膚園六大風景節點,與康湖連成一片,形成邯鄲西部生態屏障。
觀嶺山之前是一座煤礦山,周邊有大小煤礦100余座。多年來的開采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近年來,復興區堅持把造林綠化作為礦山修復第一抓手,對關停煤礦進行拆除,然后種植各類喬灌花草,恢復自然生態。
張莊村位于復興區康莊鄉,觀嶺山西線風景道穿村而過。今年以來,建設觀嶺山西線風景道,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彭文書天天值守在建設工地上。觀嶺山西線風景道張莊段2公里長,彭文書不知走了多少回,甚至沿線種植了多少樹木都被他數得一清二楚。彭文書告訴記者,道路建設施工隊和綠化施工隊的工人們非常辛苦,“村兩委”干部24小時輪流在工地值班,做好沿路衛生管理,同時負責施工中用水用電問題的協調工作,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大家基本上都是困了在辦公室睡一會兒,餓了在工地吃個饅頭,雖然家就在村里,很多人也顧不上回去。”彭文書說。
生態興則文明興
舉辦省第四屆(邯鄲)園博會和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促進了復興區綠色轉型,極大提升了文旅產業發展。
沁河生態片區、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觀嶺山生態修復區等邯西生態示范區3大核心區的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打造了一批精品亮點和游玩線路,構建了該區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特別是觀嶺山風景道的建設,將3大核心區串連了起來,彌補了邯西生態示范區閉合旅游線的空白。
好環境吸引一大批企業入駐復興區,也帶動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河北中健楓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12億元,打造了元寶楓產業項目。該公司去年種植了2000畝元寶楓,今年又在觀嶺山區域種植5000畝元寶楓。目前,有一年樹齡的元寶楓已經可以制作成元寶楓葉茶,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原來在家務農,現在每天到中健楓業從事種植、施肥、除草等工作。公司還帶動了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康莊鄉康莊村村民馬迷秀說。
總投資5億元的河北潤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復興區康莊鄉南李莊村建成2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主要種植枸杞、黃芩、柴胡、桔梗等中草藥,建設農產品加工車間、包裝車間、物流倉儲園區和觀光、餐飲、旅游配套設施等,新增就業崗位約100個。
優質的生態環境還拉動了當地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記者在位于康莊大道的龍聚金源小區了解到,這里的住宅樓盤多被業主定義為康養住宅。不需走進小區,售樓人員只需帶著看房人員在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石坡村等地走上一圈,就已讓人心動不已。
在沁河生態片區、觀嶺山生態修復區內,餐飲、民宿、采摘、藝術創意園等多業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村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生態興則文明興”。復興區趟出了一條人定勝天的綠色轉型之路,而且會越走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