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王錚 通訊員樊德華)年輕時,他開過大車,開過油坊,辦過罐頭廠,能吃苦、頭腦靈活;1999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他勤勤懇懇、心系村民,踏踏實實踐行黨的政策,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人大代表的責任和擔當。
他,就是市人大代表、魏縣德政鎮后西營村黨支部書記——劉貴山。
脫貧路上不落下一人
后西營村位于魏縣縣城東四公里處,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小村,邯大公路從其村莊南穿過。
眼看著周邊幾個村,在公路經濟的帶動下逐漸富了起來,剛剛擔任后西營村黨支部書記的劉貴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深思熟慮后,他說服村民,砍掉果樹,毅然種起了蔬菜。缺少資金,他就帶領大家用竹竿搭起了小棚種蔬菜。由于棚矮,大伙只能蹲著身子在里面作業,時間久了,很多人身體吃不消,又不見明顯效益,開始有人埋怨,打起了退堂鼓。劉貴山咬牙堅持著。
2013年,扶貧脫貧政策的春風吹醒了后西營沉睡的土地,劉貴山看到了希望,他立即行動起來,磨破了嘴、跑斷了腿,終于為村民爭取來二百多萬產業扶貧資金。很快,寬敞明亮的鋼構大棚取代了低矮的竹制小棚,村民笑了。劉貴山的心里也亮堂了。
“蔬菜種植硬件是基礎,技術和品種是關鍵。”劉貴山深知這一點。他不間斷組織村“兩委”干部、種菜能手到山東壽光、莘縣、山西潞城等地參觀學習,還邀請專家進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指導。村民們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種植技術,蔬菜種植從最初的每畝產值2000-3000元到今天的2-3萬元,翻了十倍。在他的帶領下,2019年全村產值達到1600萬元,村民的錢袋子鼓了,心氣順了,臉上的笑容多了。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和使命,脫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人。”劉貴山如是說。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劉貴山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苦干實干拼命干,后西營村換了新顏:16000米街道、田間路得到了硬化;1800米主街道也已鋪上柏油,140多盞太陽能路燈點亮了后西營的夜晚;投資500多萬元的現代化溫控暖棚已開始安裝。
如今,后西營村已從“窮村”“偏僻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2020年新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劉貴山帶領村民實施了最嚴厲的防控措施,組織全村黨員和村干部分三班輪流晝夜值守,二十四小時無間隙,不分晝夜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在他和村兩委的帶動下,村民自發行動起來,為卡口執勤人員送來食品、干糧,有的還捐款捐物。劉貴山感覺不妥,他說,“這本來就是黨員干部應該做的”,于是在卡口掛起了條幅,“感謝村民支持,謝絕捐款捐物”。
疫情防控期間,正值菠菜收割時節,劉貴山說,“不能眼睜睜看著這么好的菠菜爛在地里,城里百姓又吃不到新鮮蔬菜。”他組織村兩委干部和30多個黨員商議,決定復工復產搶收菠菜。作業時,他要求村民做好自身防護,不聚集不閑聊,生產生活點對點,從家門到田里,兩點一線;外省市采購運輸車輛有序一線停靠村西小市場,村民搬運裝車銷售也是入口出口一線式進出。幾個月來,后西營村為我市周邊地區及山東、山西等外省市提供新鮮菠菜約1500噸,村民收入近500萬元,此舉受到了市、縣領導的肯定。
努力做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
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劉貴山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履行好職責,不負人民重托”的使命感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
閑暇之余,他經常走進村民家中與大家嘮家常,廣泛聽取民意,了解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調查了解,他向市、縣人大提出議案和建議,每年議案不少于3份,至今已累計提案十幾份。其中,扶貧領域、鄉風文明建設領域很多建議被相關部門吸收采納。
他時刻不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在面對涉及群眾利益的工作時,時常將自己從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角度進行“換位”,慎思篤行。人代會閉會期間,他身體力行,根據市、縣人大統一安排部署,深入到鄉鎮、村和縣直單位進行集中視察、專題調研和執法檢查,接觸不同層面的人,聽取不同的意見,為向人代會提供質量較高的建議和議案積累素材。
劉貴山說:“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繼續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職責,努力做好人民群眾的連心人、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