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王翔)今年3月,廣平縣勝營鎮李高曲村農民鄭艷克在獲得13.9萬多元防貧救助金后,激動地流下眼淚,他說:“政府的救助給我女兒帶來了希望,也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
2018年,鄭艷克10歲的女兒不幸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為了治病,一年多就花去50多萬元,雖然能夠享受各項醫保政策性報銷,但自付醫療費用仍高達22萬多元。這對一家七口人、只靠鄭艷克在工地上打工掙錢維持生計的家庭來說負擔十分沉重。而通過防貧救助,他們只需自己承擔8.1萬元醫療費用。
在邯鄲農村,很多像鄭艷克這樣的家庭,雖不是貧困戶但收入不高,或剛剛脫貧但并不穩定,家里遇到任何意外突發事件都有可能致貧返貧。為防止這類事情發生,從2017年開始,邯鄲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精準防貧機制,針對農村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杜絕這兩類群體因病、因學、因災、因產業風險等原因導致貧困或返貧,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三年來,邯鄲精準防貧機制經過試點、推廣、提升等階段,在全國率先建立精準防貧機制,構筑起返貧致貧“防護網”,有效控制了貧困增量。2019年,全市沒有一戶脫貧戶返貧,也沒有一戶非貧戶致貧。
精準防貧機制的提出——
先行先試,開創全國防貧先河
作為農業大市,2015年、2016年邯鄲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邊脫貧邊返貧邊致貧現象比較突出。特別是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大都收入不高、積蓄不多,一旦遇到生大病、子女上學或發生意外事故等,就會滑入貧困行列。
2017年初,邯鄲把建立精準防貧工作機制列為全市創制性改革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之后,精準防貧工作經歷了先行試點、全面推開、總結完善三個階段。
2017年6月,市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開始在魏縣、館陶縣開展精準防貧試點,初步探索了針對非高標準脫貧戶(不穩定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邊緣戶)支出負擔過重易返貧致貧問題而采取的防貧措施。試點取得初步成效后,2017年9月,以魏縣模式為主、館陶模式為輔,在全市全面推開精準防貧工作,各縣(市、區)按照市試點意見和通知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防貧方案,迅速推動實施。
2018年6月,鑒于各縣(市、區)工作中存在的防貧對象認定不精準、救助標準不統一、工作流程不規范、機構設置不科學等影響工作效果問題,邯鄲對全市精準防貧政策標準進行統一和規范,此政策標準成為邯鄲精準防貧創新的主要部分。
2019年3月,鑒于防貧對象因勞動力減弱家庭收入減少易致貧返貧問題,邯鄲明確防貧救助對象就業援助、專人幫扶等后續幫扶措施。7月,針對家庭中因存在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等特困人群易致貧返貧問題,制定《關于推進農村特殊困難群體社會
救助兜底保障工作防返貧防致貧助脫貧的實施方案》,從強化社保兜底方面對防貧機制進行了完善。
2020年3月,邯鄲系統總結提煉近幾年做法,進一步對精準防貧工作涉及到的救助對象認定等內容進行明確規范,防貧工作進入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新階段。
精準防貧機制主要內容——
基金救助、就業援助、社保兜底、專人幫扶
造成返貧致貧現象頻發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抗風險能力弱,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家庭很難承受。而難于承受的主要風險在于,或是因病、因學、因意外事故造成支出驟增,或是因勞動能力喪失或減弱造成收入驟減,或是因為家庭生產經營遇到自然災害或市場風險造成損失驟生。因此,要建立起有效防貧體系,需要重點化解支出和收入兩方面風險。
基于此,邯鄲建立以“基金救助、就業援助、社保兜底、專人幫扶”為主要內容的精準防貧機制,其中針對支出驟增實施基金救助,針對收入驟減實施就業援助和社保兜底。
一是針對支出問題實施基金救助,防止因病、因學、因意外、因產業風險造成支出或損失過重而返貧致貧。
邯鄲以縣(市、區)為單位,設立精準防貧救助基金,由縣級政府負責籌集,來源為各級財政社會救助資金等,實行動態管理,年度內出現缺口的縣級政府負責補足,出現盈余的結轉下年。“這樣的制度安排保證了資金來源,有效解決了防貧‘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確保防貧救助政策能夠長期、穩定執行。”市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處長張向前說。
在防貧救助基金使用上,邯鄲創新性采取“防貧保險”的辦法,即由縣級地方政府與保險公司達成協議,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以轄區內農村人口10%的比例框定防貧人數,按年人均50元標準購買防貧保險。當有符合條件的農戶需要防貧救助時,由保險公司進行專業定損核查,經認定后,向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
魏縣是邯鄲最早試點“防貧保險”的縣之一,魏縣扶貧辦主任陳瑞學表示:“將保險公司納入政府防貧工作,一方面借助保險公司的專業人才,在救助對象標準核查、損失認定計算上確保專業精準;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單純由政府部門開展認定和救助工作,可能出現的不作為、慢作為,甚至優親厚友、貪污挪用等腐敗現象,確保了公平公正。”
張向前告訴記者:“防貧保險的最大特點是不針對某一個人,而是一類人,名義上投保10%,實際上全市580多萬農村人口都是保障對象。”
精準識別防貧救助對象是確保防貧救助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邯鄲采取兩種篩查方式,一種是政府代申請,即縣級防貧機構定期通過醫保、教育等部門數據篩查發現高支出戶,然后交給經辦機構(保險公司)入戶查勘;另一種是農戶自主申請,即農戶認為符合防貧救助條件的可通過村委會直接向縣防貧機構申請,縣級防貧機構交給經辦機構(保險公司)入戶查勘。兩種方式從申請到完成救助,時間均不超過15個工作日。
在防貧救助對象認定上,邯鄲設定兩個認定條件,即同時符合收入條件和支出條件的便可列為防貧救助對象。其中,收入條件即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國家貧困線1.5倍以下;支出條件分醫療救助、教育救助、意外事故救助、產業風險救助四個方面。
此外,在防貧救助對象認定過程中,邯鄲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得認定為防貧救助對象:家庭成員中有在國家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工作且有穩定工資收入的;家庭成員中有在城鎮購買商品房、門市房的(易地扶貧搬遷和拆遷安置房除外);家庭成員中擁有小轎車(含面包車)、工程機械、大型農機具的(購買或注冊時間在3年以上且購買價格在5萬元以下的除外);家庭成員中有作為企業法人(或股東)在工商(或行政審批)部門注冊有企業且年報正常的,或注冊有個體工商戶且年營業額8萬元以上的,或長期雇用他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家庭成員中有高費擇校讀書、在高費私立學校讀書或自費出國留學的。
同時規定,對家庭情況特殊的,由村民代表會議依據防貧救助條件進行評議,評議通過后予以公示,無異議的,可按程序申報認定為防貧救助對象。
精準防貧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共監測核查防貧救助對象42943戶,核實救助4092戶,救助資金4714.13萬元。其中,今年以來,監測核查8410戶,核實救助873戶,救助資金1330.37萬元。
二是就業援助,防止因就業出現問題而返貧致貧。
對有完全勞動能力的,通過引進和新上項目增加就業崗位,擴大轉移就業;對因身體原因或家庭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在全市探索建立590家村級“扶貧微工廠”,帶動4萬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萬多人;對勞動力減弱的,通過光伏扶貧收益等,并設置公益性崗位,累計安排1萬多人到崗就業。
魏縣前大磨鄉趙棗林村29歲青年婦女孫薇薇家是一個已脫貧建檔立卡戶。可因為家里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顧,只靠丈夫一人打工掙錢,雖說脫了貧,但家庭收入偏低,生活還不寬裕,屬于“不穩定脫貧戶”。去年,在縣扶貧干部幫助協調下,孫薇薇來到村扶貧微工廠打工,計件縫紉加工書包,每天收入達到七八十元左右,收入穩定了,還能方便照顧家人。
三是社保兜底,防止因沒有或喪失勞動能力而返貧致貧。
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全部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確保一個也不掉到貧困線以下。凡符合整戶納入低保條件的戶,全部整戶施保。對不符合整戶納入低保條件的防貧救助對象,其家庭成員中有靠家庭供養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沒有勞動能力的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參照單人戶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目前全市26.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7.5萬人納入農村低保,占比28.5%。接受防貧救助的2379個邊緣戶中有316戶納入農村低保,占比13.3%。
四是專人幫扶,防止救助對象因缺乏持續幫助而返貧致貧。
早在2013年2月,邯鄲就在全市黨員干部中啟動了“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活動開展7年來,全市共有2.9萬多名機關干部參加,先后與7萬多戶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同時,防止返貧問題發生。
同時,對每個接受過防貧救助的家庭,邯鄲規定,必須有一名鄉村干部作為該戶幫扶聯系人,每季度至少入戶走訪1次,了解防貧救助對象家庭保障脫困情況,發現問題隨時幫助解決。截至目前,各級干部走訪貧困群眾超過百萬人次,幫助解決困難11萬次以上,其中對1700多人實施就業援助,使防貧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市扶貧辦主任楊連海表示,通過基金救助、就業援助、社保兜底、專人幫扶,織密防貧網,實現防貧救助對象全覆蓋,切實做到未貧先防、不落一人。
精準防貧機制成效
——貧困戶零新增,綜合效益凸顯
邯鄲精準防貧機制建立初衷是控制貧困增量,然而從目前效果看,其發揮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影響是廣泛深遠的。
有效控制返貧致貧增量。從返貧情況看,2016年全市返貧641戶、2254人,2017年開展防貧試點并全面推開后,返貧規模降到104戶、355人,分別比2016年降低83.78%、84.25%;2018年全市返貧6戶、20人,分別比2016年降低99.06%、99.11%;2019年沒有一戶脫貧戶返貧。從致貧情況看,2016年為47646人,2017年為1763人,2018年為1661人,2019年沒有一戶非貧戶致貧。
有效避免貧與非貧的“懸崖效應”。建檔立卡識別貧困人口時,一些在貧困邊緣的農村低收入戶按規定不能被確定為貧困戶,雖然與貧困戶家境差距不大,但不能享受扶貧政策,難免形成社會矛盾。建立防貧機制后,這些人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得到防貧政策救助,不至于沒有政策支持而陷入貧困,縮小貧與非貧的政策差距。
有效降低減貧成本。一方面,采取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開展防貧核查救助,減少行政成本。另一方面,減少投入成本。2019年防貧救助1454戶1755萬元,按每戶3口人計算,等于用不到1800萬元便將4300多人擋在貧困線外,人均投入約4000元,防貧成本遠低于脫貧成本(據市扶貧部門核算,幫扶一個貧困戶使其達到脫貧標準,平均成本在2萬元)。
有效降低廉政風險。實施防貧基金,政府不直接操作,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實施,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不養人、能辦事,少花錢、多辦事”的目的,而且使干部由操作者變為監管者,避免優親厚友等問題發生。
為2020年以后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探索了路徑。邯鄲精準防貧機制重點關注兩類人群,即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從2020年以后看,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上述兩類人群從實質上講,屬于相對貧困人口。邯鄲精準防貧機制將基金救助、就業援助、社保兜底、專人幫扶等政策有效銜接,避免了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群體的返貧致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