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原創 > 正文

邯鄲古棗林里打下滿地“甜蜜”

來源:中原新聞網編輯:王杰仁發布時間:2020-09-29 17:49:26



記者劉昆/文邱勇慧/影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當下正是鮮棗上市的時節,當人們買上一袋青紅斑駁的鮮棗,品嘗它的脆甜時,可曾想到每顆棗的背后,有多少人在辛苦付出?近日,記者走進邯鄲市邯山區河沙鎮鎮的小堤村,聽這里的棗農講述古棗林里的勞作故事。

  村民打棗忙

  “目前,全村196戶,700余口人,大部分人家有小轎車,這是我們棗農‘腰包’里的實力。”站在樹下,幫著村民打棗的小堤村黨支部書記王青田說,該村以前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因此才保留下這么多古棗樹。近年來,政府接力搭臺,除了566棵古棗樹,村里又引進新品種,在村周邊種植了1000余畝棗樹。村民持續苦干,依靠棗產業,走出了一條集棗產業、農家樂、美麗鄉村游于一體的特色富民道路。每年國慶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聚集在古棗樹下,嘗嘗鮮棗、棗饃和棗糕,品品特色棗酒,吟唱鄉謠,追憶心中的鄉愁。

  小堤村位于市區東南10公里處,在村四周保留有200至700年不等的三片古棗林,連同村民院中的棗樹,共566棵。枝繁葉茂的古棗樹至今依然能產棗,因此小堤村被人們稱作“古棗園”。

  9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小堤村西側的一片古棗林,隔著老遠,就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走近看,秋陽下,奇形怪狀的古棗樹,粗皴焦黑,卻又新枝繁茂,葳葳蕤蕤。每個枝條上都掛滿了沉甸甸、深紅锃亮的棗。樹下是各色的塑料布,許多村民正站在上面揮舞著手中的長竹竿打棗,鮮棗應聲落地,滾來滾去,發出誘人的光。

  經介紹,記者認識了該村的棗農刁會萍。10多年前,她和丈夫承包了村里100棵古棗樹,經過他們精心管理,這些200歲以上的老樹幾乎年年碩果累累。

  此刻正是打棗的最佳時節,刁會萍舍不得停歇,她始終抬著頭,在棗樹間穿梭,尋找到枝頭棗子比較密集的地方,馬上揮舞手中的長竹竿敲打過去,鮮棗撒落下來,像乒乓球一般,蹁躚跳動,間或砸在她花白的頭頂或瘦小的肩頭。記者走到刁會萍跟前,發現她額頭上已滿是汗水,便提醒她注意休息。

  “別看我今年53歲了,這點活不算累!”刁會萍堅持一邊干活一邊和記者聊天。她說,“棗子打晚了就會爛掉,所以要及時打。往年是‘八月十五棗落竿’,但今年是閏年,又是閏四月,因此打棗時間提前一個月。”今天早上7時許,她就帶著兒媳婦來地里打棗了,有的村民來得更早。

  不遠處的孩子們負責撿棗,他們一個個像找尋寶貝似的快活,時不時把棗放入口中品嘗,臉上洋溢著甜甜的微笑。棗林外的麻袋里、筐子里盛滿了鮮棗,幾只小花狗搖著尾巴,吐著舌頭,替主人看守著豐收的果實。

  刁會萍說,一棵棗樹產200余斤棗,今年她的所有棗樹最少能打下2萬多斤棗。這些鮮棗會被她分成兩份,一份拿到市場上去賣,一份留著曬干蒸棗饃、做棗糕或釀棗酒,一點不浪費。

  收獲背后是汗水

  當日上午10時許,刁會萍的兒媳婦打完一棵棗樹,扛著長竹竿,走向了地里的另一棵古棗樹。刁會萍走過去仔細檢查樹梢,高高舉起竹竿子打下樹枝上遺漏的棗。

  刁會萍說,因為她家的棗樹比較高大,所以要使用3米多長的竹竿子。長竹竿分量不輕,操作靈活性差,需要用巧勁兒,否則打傷了樹干,得不償失。棗農都在樹下鋪層塑料布,那樣提著塑料布的幾個邊角就可以很快收攏到棗子,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打棗時要注意樹下行人,特別是小孩,防止棗子誤傷到他們;還要時刻注意腳下,盡量不要踩到棗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棗子最怕雨淋,打下的棗,要盡快裝到麻袋里帶回家。”刁會萍說,打棗跟收莊稼不一樣,沒辦法用農機設備,純粹靠人工,需要全身用力。白天打一天棗,晚上回到家,她感覺脖子發麻,腰酸背痛,想洗把臉,可胳膊連端臉盆的勁兒都沒有了。她記得每次打完棗,丈夫累得都會說夢話,“打這,快打這,這兒的棗真大……”

  “打棗就累幾天,但平常的養護更是累人。”刁會萍說,要想棗樹高產,提高棗子的品質,恰當施肥是少不了的。棗樹最重要的一次施肥就是春季開花前的基肥,施基肥是為了讓棗樹恢復元氣和生命力,提高棗樹開花率和掛果量。棗樹屬于深根系作物,肥料施于土壤表面,棗樹難以吸收,只有埋到一定深度的肥料才能被它吸收。棗樹的施肥方法比較特別,需要在樹下挖環溝,在溝里面撒上化肥,然后填埋。施肥當天,他們全家人每天5時起床,工作到晚上太陽落山,堅持了十多天時間才干完。那些天,他們沒時間做飯,就在地頭吃饅頭、啃咸菜。

  “5月份以后,我們開始觀察棗樹的病蟲害問題。”刁會萍說,禍害棗樹的蟲子特別多,讓他們很是頭疼。過去采用噴灑農藥的方式殺蟲。她把噴頭綁在長竹竿上,雙手高舉起竹竿給樹冠打藥,這比給莊稼打藥累多了。后來發現打藥殺蟲效果一般,她向農業專家請教后,改用殺蟲燈防治害蟲。用上殺蟲燈后,她每天要到棗林里轉一轉,觀察棗樹樹干、樹枝、樹葉上的蟲害情況,隨時調整殺蟲燈的擺放位置,確保它正常供電,同時提醒村民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傷害。為了不污染環境,她在殺蟲燈下套了個大塑料袋,被電死的蟲子都會收集到里面,然后她把這些死蟲子填埋在棗樹下,當有機肥使用。

  傳統不能丟

  “在北方農村長大的人,誰沒有打過棗呢?誰沒有受過鮮棗的滋潤呢?”刁會萍說,“任何一顆棗的背后,都是辛勤汗水的付出。”在她小時候過年時,一到三十晚上,家人就會給他們兄弟姐妹們發幾個紅棗兒,作為孩子的新年禮物。

  “無論是棗還是糧食,豐收來之不易,雖然現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儉節約的傳統不能丟。”刁會萍說,現在做飯前,她都是先數人頭,吃多少做多少。愛剩飯的孩子,她會批評教育;不剩飯的孩子,她會拿出一把紅棗來獎勵。

  “生活中,有人認為自己花錢買的吃食,怎么處置都是個人的事,他人管不著;還有人覺得糧食連年豐收,自己浪費的不過那么一點點,沒什么大不了……這些話,實在氣人。”刁會萍說,我國人口多、基數大,如果每人浪費一點,就會是驚人的量。因此,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憂患意識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繃緊制止浪費這根弦。”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这里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 亚洲性69影院在线观看 | 婷婷在线免费视频 |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