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原創 > 正文

發展扶貧微工廠 就地創業促脫貧——對魏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調研報告

來源:中原新聞網編輯:王杰仁發布時間:2020-10-12 10:36:32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魏宣)近年來,魏縣立足全國勞務輸出大縣在外經濟能人多、在家留守婦女等“半勞力”多、增收難這一實際,積極創新,主動求變,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扶貧產業思路,對農村原有生產規模相對較小、技術含量不高、就業門檻較低,且具有扶貧效用的生產企業加以引導、改造、扶持,大力推進“扶貧微工廠”建設,讓留守人員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闖出了一條群眾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一舉四得”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目前,全縣共發展“扶貧微工廠”156家,可帶動貧困人口就業400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0余人,人均實現月增2000元以上。

  “一個難題”催生創新實踐

  魏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30萬人,年勞務收入近60億元,是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勞務大軍的外出,一批農村留守婦女成為有時間、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半勞力”群體。如何讓扶貧紅利覆蓋這一群體,讓她們早日步入脫貧增收快車道?成為擺在魏縣縣委、縣政府面前一個新的難題。

  近年來,魏縣部分返鄉人員利用原先外出務工建立的人脈關系和資源,在家中從事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來料代加工生產的日漸增多,這種“家庭作坊”式的來料代加工企業,融入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理念,門檻低、風險小、收入穩定,是整合利用“半勞力”資源的好載體。

  載體找到了,問題看準了,該縣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雄安等地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陸續外遷機遇,本著“以創業促就業”的指導思想,千方百計創辦更多為城市大企業訂單加工的扶貧“微工廠”,為農村閑散“半勞力”搭建起精準脫貧的“大舞臺”。該縣強化縣、鄉政府主導作用,出面牽線搭橋,促進城市企業和貧困村建立合作關系,在貧困村建立“生產車間”或“分工廠”,即“扶貧微工廠”;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引導各鄉鎮、村通過“內聯”“外引”等形式,支持鼓勵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大力發展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更好更多地帶動貧困群眾就地創業就業;組建縣級家庭手工業協會,為有意創建“扶貧微工廠”的企業和個人提供項目推薦、政策咨詢、技能培訓等服務,對“扶貧微工廠”進行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標識、統一補貼。該縣選擇基礎較好的沙口集鄉先行試點,推動鄉、村黨員干部利用招商引資信息庫,與魏縣籍在外從事箱包、服裝等加工行業的人士積極聯系對接,邀其回鄉辦廠。短短一個多月,沙口集鄉就新建改建“扶貧微工廠”3000多平方米,從業人員500余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120人,人均年收入達1.8萬元,示范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兩項補助”激發建設動力

  為推動“扶貧微工廠”規范建設與健康發展,魏縣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進行規范引導,制定了《“扶貧微工廠”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資金來源、土地使用、獎補辦法、建設模式等有關事項。

  “扶貧微工廠”采取“村建、企用、鄉管、縣補”的發展模式,獎補資金主要來源于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并實行對村、對企“雙補助”。

  ——對村集體投資新建、改建“扶貧微工廠”的,實行全額補助,分3年補貼到位,建成驗收后第一年補貼80%,剩余20%分兩個年度進行撥付,所形成資產及資產收益歸村集體所有。

  ——對入駐企業,原則上要求企業優先安排貧困對象,一般不少于10人,或占用工總數的30%以上,每吸納一個貧困工人穩定就業6個月的扶貧微工廠給予1000元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貧困工人使用的加工設備還可享受最多100%補助,并按“帶資入股”進行分紅。

  “三種模式”適配不同村情

  在“扶貧微工廠”建設上,魏縣緊緊把握“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租則租”原則,因村制宜,靈活創建,探索推行了三種建設模式。

  “從無到有”新建模式。針對一些沒有集體資產、無條件為加工企業提供生產廠房的村,經村申報、鄉審核、縣審批同意后,可在村集體土地或租用閑置宅基上新建“扶貧微工廠”,并享受“先建后補”扶持政策。

  “盤活資產”改建模式。該縣鼓勵鄉鎮或村集體利用閑置校舍、廠房等集體資產、資源,按需求進行改建,并統一懸掛“扶貧微工廠”標識,同樣享受“先建后補”扶持政策,實現變廢為寶。

  “借用現房”租賃模式。該縣對租用民房或其他廠房的加工點,凡是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0人以上的,經驗收達標后,掛牌轉化為“扶貧微工廠”,實行統一管理,享受相關政策。

  “四方受益”實現互利共贏

  在魏縣,通過發展“扶貧微工廠”,建立了“大企業+微工廠+黨支部+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貧困戶、“微企業”、村集體及特色產業發展“四方受益”局面。

  貧困戶實現了無障礙就業、多形式增收。“扶貧微工廠”大都位于村內或村周邊,在不影響照顧家庭、種地創收等情況下,又給留守婦女等“半勞力”群體提供了“足不出村”在家門口也能“打工掙錢”的機會和門路。此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還可“帶資入股”,每人每年又可獲得保底分紅,實現“入股得股金、種地收‘地金’、打工掙薪金”新“三金”增收。

  “微企業”實現了低風險生產、多渠道增效。由于“扶貧微工廠”多為在外創業務工人員回鄉回村開辦,且多是訂單式生產,其產前投資、產中技術及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幾乎全由提供來料的大企業承擔;加上他們大都在生產、管理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生產經營幾乎“零風險”。同時,由于“扶貧微工廠”由村建設,用工購機享有補貼,加之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等因素,破解了小微企業發展在用地、用工、資金等方面難題。

  村集體實現了可持續壯大、多方面增益。新建“扶貧微工廠”由村集體負責建設,建成后由縣扶貧資金全額補貼,所形成的資產歸村集體所有。此外,可收取一定數額的租金,按最低建設面積400平方米的標準,村集體每年可收租金萬元以上。村集體有了為群眾搞服務、促增收、幫脫貧的“資本”,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隨之大幅提升。據統計,魏縣通過建設“扶貧微工廠”,讓30多個村實現了村集體收入“零突破”。

  特色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多路徑增強。“扶貧微工廠”的建設與發展,也對全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構建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扶貧微工廠”發展較早的沙口集鄉,鄉村黨員干部帶頭招商引資,先后引進箱包、燈飾、服裝、毛絨玩具、電子元件等加工項目31個,打造家庭手工業專業村7個,初步形成了“大屯、劉屯、集東服裝加工,崗上箱包加工,北辛莊燈飾加工,河溝、鄭二莊毛絨玩具加工”的發展格局。其他鄉村扶貧產業也競相發展,全縣發展構樹種植、食用菌種植、設施蔬菜種植、奶牛養殖、生豬養殖等種植業、養殖業、家庭手工業專業村和特色村110個,建設扶貧產業園區65個,為促進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種元素”促進社會和諧

  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同時,該縣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推行“扶貧微工廠+”模式,植入黨建、群團等五種元素,深化發展內涵,激發脫貧動力,促進社會和諧。

  “扶貧微工廠+黨建工作”。凸顯黨組織對發展“扶貧微工廠”的引領作用,具備條件的建立黨支部或設置黨小組,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并加強對優秀青年的教育培養,增添了黨員隊伍有生力量。

  “扶貧微工廠+文明創建”。在全縣大力弘揚踐行“重信義、敢擔當、創大業、愛家鄉”新時期魏縣精神,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志愿服務、社會道德實踐活動,開展“身邊好人”“最美員工”評選活動,讓員工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和教育。

  “扶貧微工廠+群團工作”。團縣委、縣婦聯、縣工會、縣殘聯等群團組織,在具備條件的“扶貧微工廠”成立相應組織,分別開展青年志愿者幫扶及青年能手、青年先鋒崗、“巾幗創富能手”“孝賢媳婦”評選等活動,維護員工合法權益,引導員工積極參與脫貧攻堅。

  “扶貧微工廠+育才育智”。在規模比較大的微工廠建有扶貧培訓中心,負責對本廠及周邊微工廠工人進行技能和管理培訓,成為育才育智的孵化器。另一方面,有的員工具備了一定的管理能力,逐步發展為帶班長、工長,實現了由就業到創業的轉變。

  “扶貧微工廠+地方文化”。結合魏縣實際,加強組織引導,將一些分散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家庭手工作坊發展成“扶貧微工廠”。比如,梨木廚具制作、土紡土織、草編等,生產銷售逐漸規模化、產業化。

  自發展“扶貧微工廠”以來,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群眾稱贊說:工廠建在家門口,打工不再往外走;政府鋪就脫貧路,生活富裕有奔頭。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天天免费在线视频网 | 日韩理论中文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偷拍久久肏屄aⅴ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